[www.ed2k.online]下載基地為您提供軟件、遊戲、圖書、教育等各種資源的ED2K電驢共享下載和MAGNET磁力鏈接下載。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圖書資源 軟件資源 游戲資源 教育資源 其他資源
 電驢下載基地 >> 图书资源 >> 計算機與網絡 >> 《軟件測試與持續質量改進(第3版)》(Software Testing an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hird Edition)掃描版[PDF]
《軟件測試與持續質量改進(第3版)》(Software Testing an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hird Edition)掃描版[PDF]
下載分級 图书资源
資源類別 計算機與網絡
發布時間 2017/7/10
大       小 -
《軟件測試與持續質量改進(第3版)》(Software Testing an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hird Edition)掃描版[PDF] 簡介: 中文名 : 軟件測試與持續質量改進(第3版) 原名 : Software Testing an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hird Edition 作者 : William E. Lewis David Dobbs Gunasekaran Veerapillai 圖書分類 : 網絡 資源格式 : PDF 版本 : 掃描版 出版社 : 人
電驢資源下載/磁力鏈接資源下載:
全選
"《軟件測試與持續質量改進(第3版)》(Software Testing an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hird Edition)掃描版[PDF]"介紹
中文名: 軟件測試與持續質量改進(第3版)
原名: Software Testing an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hird Edition
作者: William E. Lewis
David Dobbs
Gunasekaran Veerapillai
圖書分類: 網絡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書號: 9787115255402
發行時間: 2011年7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評論處1樓有網盤鏈接
內容介紹:
  《軟件測試與持續質量改進:第3版》為軟件測試過程提供了一個質量框架,目的是提出一個持續改進軟件質量的途徑,以提高測試效率。書中詳細列舉基本的軟件測試技巧,並基於一種持續改進過程介紹deming 的質量概念,將“計劃、執行、檢查、改進”(plan, do, check, act, pdca)這樣一個質量循環引入軟件測試過程,闡述現代質量保證理論及最佳實踐方法。此外,附錄中提供軟件測試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種文檔的格式樣本,非常便於查閱和參考。
   《軟件測試與持續質量改進:第3版》既適合軟件測試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參考手冊,又適合作為計算機及相關專業軟件測試課程的教材。
內容截圖:



目錄:
第一部分 軟件質量透視
第1 章 軟件測試簡史 2
1.1 歷史上軟件測試和開發並行 4
1.2 極限編程 5
1.3 自動化測試工具的發展 6
1.3.1 靜態捕獲/回放工具(不附帶腳本語言) 7
1.3.2 靜態捕獲/回放工具(具有腳本語言) 7
1.3.3 可變的捕獲/回放工具 7
第2 章 質量保證框架 9
2.1 什麼是質量 9
2.2 預防與檢測 10
2.3 驗證與確認 10
2.4 軟件質量保證 11
2.5 質量保證的組成 12
2.5.1 軟件測試 12
2.5.2 質量控制 13
2.5.3 軟件配置管理 14
2.6 軟件質量保證計劃 16
2.7 質量標准 18
.2.7.1 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 18
2.7.2 iso9000 19
2.7.3 能力成熟度模型 20
2.7.4 pcmm 23
2.7.5 cmmi 23
2.7.6 美國波多裡奇國家質量獎 23
2.8 注釋 25
第3 章 測試技術概述 26
3.1 黑盒測試(功能測試) 26
3.2 白盒測試(結構測試) 27
3.3 灰盒測試(功能與結構測試) 27
3.4 手工測試與自動化測試 27
3.5 靜態測試與動態測試 27
3.6 軟件測試技術的分類 28
第4 章 將需求轉換成可測試的測試用例 33
4.1 概述 33
4.2 將軟件需求作為測試的基礎 33
4.3 需求質量因素 34
4.3.1 可理解 34
4.3.2 必需 34
4.3.3 可修改 34
4.3.4 非冗余 34
4.3.5 簡潔 35
4.3.6 可測試 35
4.3.7 可跟蹤 35
4.3.8 在范圍內 35
4.4 評估需求質量的數值方法 35
4.5 根據好的需求創建測試用例的過程 36
4.5.1 步驟1:評審需求 36
4.5.2 步驟2:編寫測試計劃 38
4.5.3 步驟3:確定測試套件 38
4.5.4 步驟4:命名測試用例 40
4.5.5 步驟5:編寫測試用例描述及目標 41
4.5.6 步驟6:創建測試用例 41
4.5.7 步驟7:評審測試用例 42
4.6 將用例轉換為測試用例 42
4.6.1 步驟1:繪制用例圖 42
4.6.2 步驟2:編寫詳細的用例文本 43
4.6.3 步驟3:確定用例場景 44
4.6.4 步驟4:生成測試用例 45
4.6.5 步驟5:生成測試數據 45
4.6.6 小結 46
4.7 需求不存在或編寫粗劣時怎麼辦 46
4.7.1 即興測試 46
4.7.2 探索性測試 47
第5 章 質量的持續改進過程 49
5.1 edward deming的貢獻 49
5.2 統計方法扮演的角色 49
5.2.1 因果圖 50
5.2.2 流程圖 50
5.2.3 帕累托圖 50
5.2.4 運行圖 50
5.2.5 直方圖 50
5.2.6 散布圖 50
5.2.7 控制圖 50
5.3 deming的14條質量原則 50
5.3.1 第1條:樹立始終如一的目標 51
5.3.2 第2條:采用新的質量觀念 51
5.3.3 第3條:停止對大量審查的依賴 51
5.3.4 第4條:結束僅靠價簽來激勵企業的實踐活動 51
5.3.5 第5條:堅持不懈地、永久地改進生產和服務系統 52
5.3.6 第6條:組織培訓及再培訓 52
5.3.7 第7條:確立領導職責 52
5.3.8 第8條:驅除恐懼 53
5.3.9 第9條:打破員工區域之間的壁壘 53
5.3.10 第10條:解除工作口號、訓詞及目標 53
5.3.11 第11條:去除數字化目標 53
5.3.12 第12條:消除阻礙員工自豪感的壁壘 54
5.3.13 第13條:開設有關教育和再培訓方面的強有力的課程 54
5.3.14 第14條:采取行動完成轉變 54
5.4 通過“計劃、執行、檢查、改進”實現持續改進 54
5.5 遵循pdca循環 55
第二部分 瀑布測試概述
第6 章 概述 58
6.1 瀑布式開發方法 58
6.2 “階段化”持續改進方法 58
6.3 生命周期測試的心理學 59
6.4 將軟件測試作為持續改進過程 59
6.5 測試的聖經:軟件測試計劃 61
6.6 制定測試計劃的主要步驟 63
6.6.1 步驟1:定義測試目標 63
6.6.2 步驟2:確定測試方法 63
6.6.3 步驟3:定義測試環境 63
6.6.4 步驟4:制定測試規約 63
6.6.5 步驟5:確定測試日程表 63
6.6.6 步驟6:評審及批准測試計劃 64
6.7 測試計劃的組成 64
6.8 將技術評審作為持續改進過程 66
6.9 技術評審的動機 66
6.10 評審的類型 67
6.10.1 結構化走查 67
6.10.2 審查 67
6.11 參與人員角色 69
6.12 有效評審的步驟 70
6.12.1 步驟1:規劃評審過程 70
6.12.2 步驟2:安排評審進度 70
6.12.3 步驟3:制定評審議程 70
6.12.4 步驟4:創建評審報告 70
第7 章 需求的靜態測試 72
7.1 通過歧義性評審測試需求 73
7.2 通過技術評審測試需求 73
7.3 審查和走查 73
7.4 檢查表 74
7.5 需求可追溯性矩陣 74
7.6 制定系統/驗收測試計劃 74
第8 章 邏輯設計的靜態測試 77
8.1 數據模型、過程模型及其聯系 77
8.2 通過技術評審測試邏輯設計 78
8.3 細化系統/驗收測試計劃 79
第9 章 物理設計的靜態測試 80
9.1 通過技術評審測試物理設計 80
9.2 創建集成測試用例 81
9.3 集成測試方法 81
9.3.1 步驟1:標識出單元接口 81
9.3.2 步驟2:全面協調接口 81
9.3.3 步驟3:創建集成測試條件 82
9.3.4 步驟4:評估集成測試條件的完整性 82
第10 章 程序單元設計的靜態測試 83
10.1 通過技術評審測試程序單元設計 83
10.1.1 順序結構 83
10.1.2 選擇結構 83
10.1.3 循環結構 83
10.2 編寫單元測試用例 84
第11 章 代碼的靜態測試與動態測試 85
11.1 用技術評審測試編碼 85
11.2 執行測試計劃 86
11.3 單元測試 86
11.4 集成測試 87
11.5 系統測試 87
11.6 驗收測試 87
11.7 缺陷記錄 88
第三部分 螺旋(敏捷)軟件測試方法:計劃、執行、檢查、改進第12 章 開發方法概述 91
12.1 生命周期開發的局限性 91
12.2 客戶/服務器架構的挑戰 92
12.3 客戶/服務器架構中螺旋測試的心理學 93
12.3.1 新思想 93
12.3.2 對測試人員/開發人員的理解 93
12.3.3 項目的目標:把質量保證和開發結合起來 94
12.3.4 迭代/螺旋式開發方法 94
12.4 jad的角色 96
12.5 原型法的角色 96
12.6 開發原型的方法 97
12.6.1 步驟1:開發原型 97
12.6.2 步驟2:向管理層演示原型 98
12.6.3 步驟3:向用戶演示原型 98
12.6.4 步驟4:修訂並定稿規約 99
12.6.5 步驟5:開發產品系統 99
12.7 持續改進螺旋測試方法 100
第13 章 信息收集(計劃) 103
13.1 步驟1:准備訪談 104
13.1.1 任務1:確定參加訪談的人 104
13.1.2 任務2:確定議程 104
13.2 步驟2:執行訪談 104
13.2.1 任務1:理解項目 105
13.2.2 任務2:理解項目目標 105
13.2.3 任務3:理解項目狀態 106
13.2.4 任務4:理解項目計劃 107
13.2.5 任務5:理解項目開發方法 107
13.2.6 任務6:確定總體業務需求 108
13.2.7 任務7:進行風險分析 108
13.3 步驟3:總結訪談成果 110
13.3.1 任務1:總結訪談 110
13.3.2 任務2:確認訪談成果 110
第14 章 測試計劃(計劃) 111
14.1 步驟1:建立測試計劃 112
14.1.1 任務1:准備引言部分 112
14.1.2 任務2:定義總體功能需求 113
14.1.3 任務3:確定手動/自動化測試的類型 114
14.1.4 任務4:確定測試退出標准 114
14.1.5 任務5:制定回歸測試策略 115
14.1.6 任務6:定義測試可交付物 117
14.1.7 任務7:組建測試團隊 117
14.1.8 任務8:搭建測試環境 118
14.1.9 任務9:定義依賴關系 119
14.1.10 任務10:創建測試進度表 119
14.1.11 任務11:選擇測試工具 122
14.1.12 任務12:建立缺陷報告/跟蹤規程 122
14.1.13 任務13:建立變更請求規程 123
14.1.14 任務14:建立版本控制規程 124
14.1.15 任務15:定義配置構建規程 125
14.1.16 任務16:定義項目問題解決規程 125
14.1.17 任務17:建立報告規程 125
14.1.18 任務18:定義批准規程 126
14.2 步驟2:定義度量目標 126
14.2.1 任務1:定義度量標准 126
14.2.2 任務2:定義度量要點 127
14.3 步驟3:測試計劃的評審和批准 129
14.3.1 任務1:評審的日程安排/執行 129
14.3.2 任務2:獲得批准 129
第15 章 測試用例設計(執行) 131
15.1 步驟1:設計功能測試 131
15.1.1 任務1:完善功能測試需求 131
15.1.2 任務2:建立功能/測試矩陣 136
15.2 步驟2:設計圖形用戶界面測試 137
15.2.1 任務1:確定應用程序圖形用戶界面組件 137
15.2.2 任務2:設計圖形用戶界面測試 138
15.3 步驟3:定義系統/驗收測試 139
15.3.1 任務1:確定可能的系統測試 139
15.3.2 任務2:設計階段性系統測試 140
15.3.3 任務3:確定可能的驗收測試 141
15.4 步驟4:測試設計的評審和批准 141
15.4.1 任務1:評審的日程安排/准備 141
15.4.2 任務2:獲得批准 142
第16 章 測試開發(執行) 143
16.1 步驟1:開發測試腳本 143
16.1.1 任務1:開發手工/自動化圖形用戶界面/功能測試腳本 143
16.1.2 任務2:開發手工/自動化的階段性系統測試腳本 144
16.2 步驟2:測試開發的評審和批准 144
16.2.1 任務1:評審的日程安排/准備 144
16.2.2 任務2:獲得批准 145
第17 章 通過可追溯性實現測試覆蓋 146
17.1 用例和可追溯性 147
17.2 小結 148
第18 章 測試執行/評價(執行/檢查) 149
18.1 步驟1:組織測試內容並進行測試 149
18.1.1 任務1:回歸測試手工/自動化修復上次螺旋過程中的缺陷 149
18.1.2 任務2:執行新的螺旋測試中的手工/自動化測試 150
18.1.3 任務3:記錄螺旋測試中發現的缺陷 150
18.2 步驟2:測試評價 150
18.3 步驟3:發布中期報告 151
18.3.1 任務1:細化測試進度表 151
18.3.2 任務2:確定需求變更 151
第19 章 准備下一次螺旋測試(改進) 153
19.1 步驟1:細化測試 154
19.1.1 任務1:更新功能/圖形用戶界面測試 154
19.1.2 任務2:更新階段性系統測試 154
19.1.3 任務3:更新驗收測試 154
19.2 步驟2:重新評價測試團隊、規程和環境 155
19.2.1 任務1:評價測試團隊 155
19.2.2 任務2:評審測試控制規程 155
19.2.3 任務3:更新測試環境 156
19.3 步驟3:發布中期測試報告 156
第20 章 進行系統測試 158
20.1 步驟1:完成系統測試計劃 158
20.1.1 任務1:確定系統測試類型 158
20.1.2 任務2:確定系統測試的日程安排 160
20.1.3 任務3:組建系統測試團隊 161
20.1.4 任務4:搭建系統測試環境 162
20.1.5 任務5:安裝系統測試工具 162
20.2 步驟2:完成系統測試用例 162
20.2.1 任務1:設計/腳本化性能測試 163
20.2.2 任務2:設計/腳本化安全性測試 164
20.2.3 任務3:設計/腳本化容量測試 165
20.2.4 任務4:設計/腳本化壓力測試 166
20.2.5 任務5:設計/腳本化兼容性測試 167
20.2.6 任務6:設計/腳本化轉換測試 167
20.2.7 任務7:設計/腳本化易用性測試 168
20.2.8 任務8:設計/腳本化文檔測試 168
20.2.9 任務9:設計/腳本化備份測試 169
20.2.10 任務10:設計/腳本化恢復性測試 169
20.2.11 任務11:設計/腳本化安裝測試 170
20.2.12 任務12:設計/腳本化其他類型的系統測試 170
20.3 步驟3:系統測試的評審和批准 171
20.3.1 任務1:評審的日程安排/執行 171
20.3.2 任務2:獲得批准 171
20.4 步驟4:執行系統測試 172
20.4.1 任務1:對系統測試中的修正進行回歸測試 172
20.4.2 任務2:執行新的系統測試 172
20.4.3 任務3:將系統缺陷記錄在文檔中 172
第21 章 進行驗收測試 173
21.1 步驟1:完成驗收測試計劃 173
21.1.1 任務1:確定驗收測試類型 173
21.1.2 任務2:確定驗收測試的日程安排 174
21.1.3 任務3:組建驗收測試團隊 174
21.1.4 任務4:建立驗收測試環境 174
21.1.5 任務5:安裝驗收測試工具 175
21.2 步驟2:完成驗收測試用例 175
21.2.1 任務1:確定系統級測試用例的子集 175
21.2.2 任務2:設計/腳本化附加的驗收測試 175
21.3 步驟3:驗收測試計劃的評審和批准 176
21.3.1 任務1:評審的日程安排/執行 176
21.3.2 任務2:獲得批准 176
21.4 步驟4:執行驗收測試 176
21.4.1 任務1:對驗收測試中的修正進行回歸測試 176
21.4.2 任務2:執行新的驗收測試 177
21.4.3 任務3:將驗收測試缺陷記錄在文檔中 177
第22 章 總結/報告測試結果 178
22.1 步驟1:執行數據精簡 178
22.1.1 任務1:確保所有的測試均已執行/解決 178
22.1.2 任務2:通過測試編號整理測試缺陷 178
22.1.3 任務3:將剩余的缺陷寫入一個矩陣 179
22.2 步驟2:准備最終的測試報告 179
22.2.1 任務1:准備項目概述 179
22.2.2 任務2:總結測試活動 179
22.2.3 任務3:分析/創建度量圖 179
22.2.4 任務4:總結測試成果/建議 184
22.3 步驟3:最終測試報告的評審和批准 185
22.3.1 任務1:評審的日程安排/執行 185
22.3.2 任務2:獲得批准 186
22.3.3 任務3:發布最終測試報告 186
第四部分 項目管理方法
第23 章 項目管理框架 188
23.1 項目框架 188
23.2 產品質量與項目質量 188
23.3 項目框架的組成 188
23.4 項目框架與持續質量改進 189
23.5 項目框架的各個階段 189
23.5.1 啟動階段 189
23.5.2 計劃階段 190
23.5.3 執行、監視和控制階段 190
23.5.4 收尾階段 191
23.6 劃定項目范圍以確保產品質量 191
23.7 產品范圍和項目范圍 191
23.8 項目規章 191
23.9 范圍陳述 192
23.10 項目經理在質量管理中的作用 192
23.11 測試經理在質量管理中的作用 193
23.11.1 分析需求 193
23.11.2 進行差距分析 193
23.11.3 避免重復 193
23.11.4 定義測試數據 194
23.11.5 確認測試環境 194
23.11.6 分析測試結果 194
23.11.7 提交質量 194
23.12 給測試經理的建議 194
23.12.1 請求別人的幫助 194
23.12.2 出現問題時及時溝通 194
23.12.3 不斷更新自身的業務知識 195
23.12.4 學習新的測試技術和工具 195
23.12.5 改進過程 195
23.12.6 創建知識庫 195
23.13 質量項目管理和項目框架的好處 195
第24 章 項目質量管理 197
24.1 項目質量管理過程 197
24.2 質量計劃 197
24.3 確定高級項目活動 197
24.4 測試工作量估算 198
24.5 測試計劃 198
24.6 工作量估算:項目建模 200
24.7 質量標准 202
第25 章 缺陷管理過程 203
25.1 質量控制與缺陷管理 203
25.2 缺陷發現與分類 203
25.3 缺陷的優先級 204
25.4 缺陷的種類 204
25.5 缺陷跟蹤 205
25.6 缺陷報告 205
25.7 缺陷總結 206
25.8 缺陷會議 206
25.9 缺陷度量 206
25.10 質量標准 207
第26 章 測試與開發的整合 208
26.1 質量控制與測試整合 208
26.2 測試整合 208
26.2.1 步驟1:組建測試團隊 208
26.2.2 步驟2:確定將要整合的任務 209
26.2.3 步驟3:定制測試步驟及任務 209
26.2.4 步驟4:選擇整合時間點 209
26.2.5 步驟5:修改開發方法 209
26.2.6 步驟6:對測試方法進行培訓 209
26.2.7 步驟7:合並缺陷記錄 210
26.3 整合後的團隊 210
第27 章 測試管理的約束 211
27.1 組織架構 211
27.2 已建立得很好的質量保證部門的特征 211
27.3 職責劃分 211
27.4 組織關系 212
27.5 在質量基礎設施不存在的情況下使用項目框架 213
27.6 即興測試和項目框架 213
27.7 使用可追溯性/確認矩陣 213
27.8 進度報告 214
第五部分 軟件測試中的新興專業領域第28 章 測試過程評估和自動化評估 216
28.1 測試過程評估 216
28.2 過程評估方法 217
28.2.1 步驟1:標識關鍵元素 217
28.2.2 步驟2:收集和分析信息 218
28.2.3 步驟3:分析測試成熟度 218
28.2.4 步驟4:記錄和呈現結果 221
28.3 測試自動化評估 221
28.3.1 標識需要自動化的應用 222
28.3.2 確定最佳測試自動化工具 223
28.3.3 編寫測試腳本的方法 223
28.3.4 測試執行的方法 224
28.3.5 測試腳本維護 224
28.4 測試自動化框架 224
28.4.1 自動化框架的基本特性 225
28.4.2 標准自動化框架 227
第29 章 非功能測試 231
29.1 性能測試 231
29.2 負載測試 231
29.3 壓力測試 231
29.4 容量測試 231
29.5 性能監視 232
29.6 性能測試的方法 232
29.7 知識獲取過程 232
29.8 測試開發 233
29.9 性能測試可交付物 237
29.10 安全性測試 237
29.10.1 步驟1:確定安全性測試的范圍 238
29.10.2 步驟2:生成測試用例並執行 238
29.11 安全性測試的類型 239
29.11.1 網絡掃描 239
29.11.2 漏洞掃描 239
29.11.3 密碼破譯 240
29.11.4 日志評審 240
29.11.5 文件完整性檢查器 241
29.11.6 病毒檢測器 241
29.11.7 滲透測試 242
29.12 易用性測試 242
29.13 易用性測試的目的 243
29.13.1 方法和執行 243
29.13.2 易用性測試的原則 244
29.13.3 可訪問性測試和《康復法案》第508條 244
29.14 合規性測試 246
第30 章 soa 測試 248
第31 章 敏捷測試 250
31.1 敏捷用戶故事與正式需求對比 250
31.2 什麼是用戶故事 250
31.3 敏捷計劃 251
31.4 敏捷測試的類型 251
第32 章 測試卓越中心 254
32.1 行業最佳過程 256
32.2 測試度量 257
32.3 運營模型 257
32.4 測試自動化框架 257
32.5 能力的持續提升 258
第33 章 本土/離岸模型 259
33.1 步驟1:分析 259
33.2 步驟2:確定經濟上的得失 260
33.3 步驟3:確定選擇標准 260
33.4 項目管理和監控 260
33.5 外包方法 260
33.5.1 本土活動 261
33.5.2 離岸活動 261
33.6 實現本土/離岸模型 262
33.6.1 知識轉移 262
33.6.2 詳細設計 262
33.6.3 基於裡程碑的轉移 263
33.6.4 穩定狀態 263
33.6.5 應用管理 263
33.7 先決條件 263
33.7.1 關系模型 263
33.7.2 標准 264
33.8 本土/離岸方法的收益 265
33.9 本土/離岸模型的未來 267
第六部分 現代軟件測試工具第34 章 軟件測試趨勢 270
34.1 自動捕獲/回放測試工具 270
34.2 測試用例構建工具 270
34.3 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 271
34.4 測試數據生成策略 271
34.4.1 生產數據抽樣 271
34.4.2 從零開始 272
34.4.3 數據播種 272
34.4.4 根據數據庫生成數據 273
34.4.5 一種基於需求的有效測試用例生成器 273
第35 章 軟件測試工具的分類 278
35.1 測試工具選擇檢查表 278
35.2 商業廠商工具描述 279
35.3 開源自由件廠商工具 285
35.4 應該考慮使用測試自動化的情況 290
35.5 不應該考慮測試自動化的情況 291
第36 章 自動化測試工具的評價方法 293
36.1 步驟1:定義測試需求 293
36.2 步驟2:設定工具目標 293
36.3 步驟3a:非正式采購模式下的選擇活動 293
36.3.1 任務1:制定采購計劃 293
36.3.2 任務2:定義選擇標准 294
36.3.3 任務3:確定候選工具 294
36.3.4 任務4:進行候選工具評審 294
36.3.5 任務5:為候選工具打分 294
36.3.6 任務6:選擇工具 294
36.4 步驟3b:正式采購模式下的選擇活動 295
36.4.1 任務1:制定采購計劃 295
36.4.2 任務2:創建技術需求文檔 295
36.4.3 任務3:評審需求 295
36.4.4 任務4:生成請求建議 295
36.4.5 任務5:簡化建議 295
36.4.6 任務6:進行技術評估 295
36.4.7 任務7:選擇工具來源 296
36.5 步驟4:采購測試工具 296
36.6 步驟5:制定評價計劃 296
36.7 步驟6:制定工具經理的計劃 296
36.8 步驟7:創建培訓計劃 297
36.9 步驟8:接收工具 297
36.10 步驟9:執行驗收測試 297
36.11 步驟10:召開推介會議 297
36.12 步驟11:實施修改 297
36.13 步驟12:培訓工具的使用戶 298
36.14 步驟13:在操作環境中使用工具 298
36.15 步驟14:撰寫評估報告 298
36.16 步驟15:確定目標是否實現 298
第七部分 附錄
附錄a 螺旋(敏捷)測試法 300
附錄b 軟件質量保證計劃 308
附錄c 需求規約 310
附錄d 變更請求表 312
附錄e 測試模板 313
附錄f 檢查表 341
附錄g 軟件測試技術 375
術語表 425
參考文獻 430
索引 434



相關資源: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收集於互聯網,本站不承擔任何由於內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爭議和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相關內容,謝謝合作! 聯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電驢下載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