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d2k.online]下載基地為您提供軟件、遊戲、圖書、教育等各種資源的ED2K電驢共享下載和MAGNET磁力鏈接下載。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圖書資源 軟件資源 游戲資源 教育資源 其他資源
 電驢下載基地 >> 图书资源 >> 人文社科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Collapse:How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Collapse:How
下載分級 图书资源
資源類別 人文社科
發布時間 2017/7/14
大       小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Collapse:How 簡介:   導讀: 中文名: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原名: Collapse:How Societise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作者: [美]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譯者: 江滢葉臻 譯圖書分類: 人文社科資源格式: PDF版本: 文字版出 中文名: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原名: Coll
電驢資源下載/磁力鏈接資源下載:
全選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Collapse:How"介紹
  導讀: 中文名: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原名: Collapse:How Societise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作者: [美]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譯者: 江滢葉臻 譯圖書分類: 人文社科資源格式: PDF版本: 文字版出 中文名: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原名: Collapse:How Societise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作者: [美]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譯者: 江滢
葉臻 譯圖書分類: 人文社科資源格式: PDF版本: 文字版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書號: 9787532744893發行時間: 2008年4月1日地區: 大陸語言: 簡體中文簡介:


中文版在線全文閱讀: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11354.html
編輯推薦
文明悲劇的前世今生,人類社會成敗史的最佳案例分析,美國《商業周刊》十大圖書,普利策獎得主最新力作,雄踞《紐約時報》排行榜四十多周,著名專家江曉原教授專文推薦。
2003年,沙塵暴從內蒙古橫襲整個中國大陸。
2004年,南亞大海嘯奪走22萬條人命。
2005年,卡特裡娜飓風侵襲美國新奧爾良引發世界大遷徒……
20××年,地球村大崩潰?
為什麼復活節島人能豎起令人驚歎的巨石人像,卻無法避免森林殆盡、物種滅絕的命運?為什麼同樣是生活在格陵蘭島上,中世紀的維京社會漸漸走向消亡,而當地的因紐特人卻延存至今?
今天一些人類社會也因面臨類似的問題而生靈塗炭、家園殘破,就像盧旺達和海地發生的悲劇;即使那風景如畫、人間天堂般的美國蒙大拿州,也早已危險四伏。面對這一切,我們該如何抉擇,才能避免走上崩潰之路?
本書為戴蒙德繼《槍炮、病菌與鋼鐵》後的又一巨制,格局宏大、鞭辟入裡,多有對文明悲劇的憂患之思,可謂是21世紀全人類的求生之書。
  賈雷德·戴蒙德,一位文筆優美的生理學、地理學和進化生物學專家,知道如何向大眾讀者解釋那些難懂的科學術語,本書中他對失敗的人類社會的案例研究,無與倫比。
                              《紐約時報》
  《槍炮,病菌與鋼鐵》從環境地理的角度解釋了西方文明成功主導世界的原因,而在《崩潰》中,戴蒙德把目光投向了人類社會歷史上的失敗者。本書關注的都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平凡的元素;土壤、樹林和水,在作者看來,正是某些人類文明對這些元素的誤用,導致了他們的失敗。
                               《紐約客》
內容簡介
人類歷史上,當一個社會面對其復雜的環境問題,無法做出正確的應對和決策時,往往會走向崩潰。而發生在索馬裡和盧旺達等地的悲劇,也警醒著我們,即便擁有現代科學和管理技術的當今社會,一旦決策錯誤,也很可能會墮入災難性的後果之中。
  為什麼有些人類社會崩潰了?有些卻成功存活下來?正是帶著這樣的問題,本書以對失敗的比較案例研究,試圖為當今的人類社會提供一條生存與發展之道。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過去社會”中,講述了一個個發人深省的失敗故事。其中,有對“復活節島”和“馬雅文明”這樣經典案例的創新分析,也有對維京人殖民浪潮中兩種截然不同命運的精彩敘述(在冰島的維京社會克服惡劣環境,成為當今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而格陵蘭島上的維京社會,則因為一系列錯誤的決策,在當地土著人的競爭和挑戰面前,潰不成軍)。同樣,這一部分也講述了過去社會的一些成功案例,比如日本社會早在幕府時代就推行的一系列環保政策和舉措,就讓人印象深刻。
  在第三部分“現代社會”中,本書分析了發生在盧旺達的種族大屠殺,並跳脫了宗族仇恨和宗教歧視的框框,將其放入一個小型社會發生全面崩潰的視角下,加以全新解讀。對於生活在同一個島嶼上的兩個民族:多米尼加和海地,兩種不同的國家命運的揭示,相信會給絕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思考,提供啟示。而對於中國和澳大利亞這兩個當今世界的巨人,本書各辟一章的幅度專門論述,其中所含的許多信息和觀點,將會刷新我們的原有認識。
  在第四部分“實踐教訓”中,本書用大量生動的案例,講述了跨國大企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微妙關系,其中的經驗,對國內的政府和商業決策人而言,很有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矶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是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戴蒙德的研究使他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美國 地理學會伯爾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和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基金。
  戴蒙德是全球惟一兩度榮獲英國科普圖書獎的作家,其代表作《槍炮、病菌與鋼鐵》探討了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和地理成因,獲1998年美國普利策獎和英國科普圖書獎。


書摘
第十二章 中國:搖擺不定的巨人
中國的重要性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約有13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中國的領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其植物種類多樣性的豐富程度也排行第三。勢頭強勁的中國經濟每年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長,不但在世界大國中增長最快,而且是第一世界國家經濟增長率的4倍。中國的鋼鐵、水泥、水產養殖和電視機產量居世界之冠,煤、化肥和煙草的產量和消費量也居世界第一。電力和汽車產量(在不久的將來)很快將躍居世界前列,木材的消耗亦不可小觑,目前,中國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水庫和最大的調水工程。
與這些數字和成就不相協調的是中國的環境問題是目前世界大國中最嚴重的,而且還在繼續惡化。中國的環境問題包括空氣污染、生物多樣性的消失、耕地流失、沙漠化、濕地消失、草原退化、人為自然災害規模的擴大、過度放牧、河水斷流、土壤鹽鹼化、土壤侵蝕、垃圾堆積、缺水以及水污染等。環境問題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社會沖突和健康問題。上述列舉的這些環境問題足以引起中國人的深思。
中國的人口、經濟和領土規模龐大,這使得中國的環境問題不僅是個國內問題,而且影響到世界其他地方。所有的國家都處在同一個地球上,共享海洋和大氣層,彼此相互影響,休戚與共。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與其他國家的互動進一步擴大。例如,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硫和含氯氟烴等破壞臭氧層物質最嚴重的國家。很快,二氧化碳也會列入其中。中國的沙塵和空氣污染物隨風向東飄散到鄰近國家,甚至北美洲。此外,中國也是兩大進口熱帶雨林木材的國家之一,從而進一步加劇熱帶雨林的消失。
最為重要的是,如果人口龐大的中國達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水平——即意味著人均環境影響也像第一世界居民那樣,那麼人類對世界生態環境的影響將無比巨大。我們將在本章和第十六章探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生活水平的差異,以及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奮起直追、縮短差距的後果。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經常忽視這一後果。中國這個案例也诠釋了本書的另一主題: 第十六章將會詳細討論的現代世界所面臨的12種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在中國表現得相當嚴重。如全球化對環境的影響,環境問題對整個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和環境問題對本書所探討的小型社會的沖擊,以及除了令人沮喪的統計數字外,現實的希望是什麼?本章先會對中國做一個概況介紹,然後探討中國的種種環境問題,以及環境對中國人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居民所造成的影響。最後我將討論中國應該如何回應這些問題,並對未來作一個前瞻性展望。
背景
讓我們先對中國的地理、人口趨勢和經濟狀況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參見地圖9)。中國的環境非常復雜,有些地區十分脆弱;地貌類型多樣,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和山峰,有兩條最長的河流(黃河和長江),還有許多湖泊、漫長的海岸線和廣闊的大陸架。中國的生態環境類型涵蓋冰河、沙漠和熱帶雨林。各地區生態系統脆弱的原因復雜不一,如北方降雨量多變,再加上大風與干旱經常雙管齊下,造成高海拔的草原地區很容易受到沙塵暴和土壤侵蝕的威脅。與之相反的是,南方雖然較為濕潤,但大暴雨導致山坡水土流失。
至於中國的人口,兩大眾所周知的事實是: 一、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二、 中國政府(也是現代世界中惟一)采取生育控制,從而使人口增長率大幅度下降,到2001年人口增長率僅為1.3%。此舉引出下面這個問題: 其他國家是否應該效仿中國的做法?雖然有些國家對這種解決方法心懷懼意,但如果不這樣做,他們的人口問題將會變得更為嚴重。
此外,中國的家庭戶數在過去的15年裡每年增長35%,多於同時期人口增長率的兩倍。這一事實雖然並不廣為人知,但對環境的沖擊力非同小可。這是因為家庭規模逐漸趨小,從1985年平均每戶4.5人減少到2000年的3.5人,預計到2015年會降至2.7人。與此同時,家庭戶數增加了8000萬,增加的戶數甚至超過俄羅斯總家庭戶數。家庭規模縮小是由社會變化造成的,如人口老齡化、每對夫妻生養子女減少、離婚率上升、三代同堂現象逐漸減少;與此同時,平均每戶每人居住面積卻增加了3倍。盡管人口增長率呈下降趨勢,由於家庭戶數和每戶居住面積在上升,因此人口對環境的影響也在上升。
中國人口趨勢的另一特征是都市化加快。從1953年到2001年,雖然中國的總人口“只是”翻了一倍,但都市人口比重卻由13%增加到38%,是原來的3倍。因此都市人口增加了7倍,將近有5億人居住在都市。中國大約有700多個城市,城市占地面積也在不斷擴大之中。
至於中國的經濟,可用“大規模快速增長”一詞來概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煤的產量相當於全世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中國也是世界上化肥生產和消費最多的國家,其消費量占全世界的20%。自1981年以來,全球化肥使用增長部分的90%來自中國。由於中國的化肥使用量增長了5倍,因此每英畝農田使用的化肥也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中國農藥生產和消費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農藥消費量的14%,是農藥淨出口國。此外,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農用覆蓋膜的消費量居世界第一,電力和化纖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二,還是世界上第三大原油消費國。在過去20年裡,中國的鋼鐵、鋼鐵制品、水泥、塑料和化學纖維產量分別提高了5倍、7倍、10倍、19倍和30倍,而洗衣機的產量則增加了34000倍。
豬肉曾是中國首要的肉制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羊肉和雞肉等產品的消費量也快速增長,中國的人均蛋類消費已與第一世界國家等同。肉類、蛋類和乳制品的人均消費量從1978年到2001年間增加了4倍,這意味著農業廢棄物也隨之增加,因為每生產一磅的肉類就需要10或20磅的植物。每年牲畜的糞便排洩量已是工業廢棄物的3倍,加上魚類糞便、魚飼料,致使陸地和海洋的污染都相應增加。
中國的運輸網絡和汽車數量出現爆炸性增長。在1952年至1997年間,鐵路、公路和飛機航線分別增長了25倍、10倍和108倍。從1980年到2001年間,機動車輛(大多為卡車和公交車)的數量增加了15倍,而小汽車則增加了130倍。1994年,由於全國機動車輛總數增加了9倍,中國決定將汽車生產列為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計劃在2010年再增加4倍。這樣的話,中國將成為美國和日本之後,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基於目前北京等地因汽車排放廢氣的原因,空氣質量已經令人擔憂,不知道到2010年時,都市的空氣質量又會惡化到何種程度。此外,如果按計劃生產更多的汽車,那麼就會有更多的土地被改造成公路和停車場,而環境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然而,中國經濟的規模和增長的數據卻是建立在落伍、效率差,或是會導致污染的技術之上的。中國工業生產的能源效率只是第一世界國家的一半,如造紙業的耗水量是第一世界國家的兩倍;灌溉系統采用低效的漫浸法,造成極大的浪費;還有土壤養分流失、水的富營養化以及河流沉積物增加等問題。中國四分之三的能源消耗依賴於煤炭,主要帶來空氣污染、酸雨,以及嚴重的能源效率低下等問題。例如,中國的化肥和紡織品生產所需要的氨大多來自煤炭,而第一世界國家則以天然氣為原料,以煤炭為原料制氨的耗水量要比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多42倍。
另一個造成中國經濟能效低的顯著特征是快速發展的小規模鄉鎮企業,這類企業平均只有6個員工,主要集中在造紙、農藥和化肥等產業。它們的產品占國內產品的三分之一,以及出口產品的一半。但中國的二氧化硫、廢水和廢棄物的污染大都是這些鄉鎮企業造成的。因此在1995年,中國政府緊急宣布關閉、停止15類污染最嚴重的鄉鎮企業。
空氣、水和土壤
中國生態環境遭受沖擊的歷史歷經幾個階段。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出現大規模的濫伐森林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內戰結束後,自1949年和平時期開始,中國森林砍伐、過度放牧和土壤侵蝕的問題更為嚴重。從1958年到1965年“大躍進”期間,工廠的數量進入無序增長狀態(單是在1957年至1959年間,工廠的數量就增加了4倍),濫伐森林和污染問題更為嚴重(以取得大煉鋼鐵所需的燃料)。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出於備戰的考慮,中國把許多工廠從防守薄弱的沿海地區遷至深山老林,污染問題則進一步惡化。中國從1978年起開始改革開放,生態環境問題繼續惡化。中國的環境問題可歸納為6大類: 空氣、水、土壤、棲息地破壞、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超大型工程。
先從中國最嚴重的污染問題說起,也就是糟糕的空氣質量,這可以從我們所熟悉的圖片上看出來: 在中國許多城市,人們開始戴著口罩走在路上(參見圖25)。一些城市的空氣污染堪稱世界之最,污染指標超過正常標准的數倍,嚴重影響居民健康。隨著汽車數量和煤炭發電量的高速增長,空氣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成分也在相應升高。在20世紀80年代,酸雨僅限於南部和西南部個別地區,現在已經擴展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四分之一的城市的酸雨出現頻率在年降雨天數的一半以上。
同樣,由於工業和城市廢水的排放,以及農業和水產養殖導致化肥、農藥、排洩物等引發水體富營養化(這個名詞指的是上述各種營養物進入水體,致使藻類大量繁殖)。因此,中國大部分河流和地下水水質不良,並在繼續惡化之中。在中國,約有75%的湖泊和幾乎所有的沿海海岸都已受到污染。海洋赤潮從20世紀60年代的每五年一起到現在已是每年一百起,所謂的赤潮就是大量的有毒海藻危及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1997年,北京重要的官廳水庫宣布不適合再提供飲用水。在中國,只有20%的生活廢水得到處理,而第一世界國家則有80%。
中國的水資源問題由於缺水和浪費正在日益惡化。以世界標准來看,中國淡水資源不足,人均擁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擁有量的四分之一。更為嚴重的是,各地水資源分布不均,北方居民人均擁有量僅為南方的五分之一。水資源不足再加上浪費,使得中國100多個城市遭受嚴重的缺水危機,有時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用水和農業灌溉有三分之二來源於地下水,依靠井來汲取含水層裡的水。但是,這些含水層正在慢慢枯竭,在大多數沿海地區,海水開始滲入這些含水層,從而導致地表下陷。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斷流問題最嚴重的國家,至今河水仍在被不停地抽取,因此斷流問題進一步惡化。例如從1972年到1997年這25年內,有20年的時間黃河下游出現斷流,而斷流天數也從1988年的10天增加到1997年的230天,甚至在潮濕的南方,如果遇到干旱季節,長江和珠江也會斷流,從而影響航行。
中國也是世界上土壤侵蝕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參見圖26),目前已有19%的土地遭到侵蝕,每年土壤流失量達50億噸。黃土高原是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黃河中游的高原地區有70%遭到侵蝕),而且逐漸擴展到長江。長江的輸沙量已經超過尼羅河和亞馬遜河這兩條世界上最長的河流。由於河流(水庫和湖泊)泥沙淤積,致使中國可航行的河道變短50%,輪船的體積也因此受到限制。土壤的質量、肥力和數量呈消減趨勢,一部分是因為長期使用化肥和農藥,致使蚯蚓數量減少,肥沃的農田面積因此減少50%。此外,中國9%的土地深受鹽鹼化的困擾(鹽鹼化的成因將在第十三章討論澳大利亞時再做詳述),這主要是因為干旱地區的灌溉系統設計不合理和管理不當造成的 (關於這個問題,政府已經開始補救,並取得良好的進展)。此外,由於開墾和過度放牧,中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已經受到荒漠化的影響。在過去十年中,北方15%的農牧地區遭到破壞。
中國的種種土壤問題,如侵蝕、養分流失、鹽鹼化、荒漠化和城市化,再加上采礦業、林業和水產養殖業的開發,致使農地面積日益減少。這給中國的糧食安全帶來一個大問題,因為農地在消減的同時,人口數和人均糧食消費量卻在上升,潛在的可耕種土地面積也極其有限。人均農田面積僅為一公頃,不及世界平均標准的一半,幾乎與第十章討論的盧旺達西北部一樣少。再者,因為在中國垃圾很少回收再利用,大量的工業和生活垃圾倒在空地上,不但污染了土壤,也使農地受到影響。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國城市都受到垃圾的圍攻,以前大多是可以分解的殘羹剩飯、塵土和煤渣,而現在則變成塑料、玻璃、金屬和包裝紙。正如我的多米尼加朋友在談及他們國家的未來(參見第十一章)時所預言的,中國在將來也有可能被垃圾所埋。
棲息地、物種和特大工程
中國的棲息地的破壞先得從濫伐森林說起。中國是全世界森林資源最少的國家之一,人均森林面積僅為03英畝,而世界人均森林面積有16英畝。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6%(日本卻有74%)。雖然中國政府大力推行單一樹種造林,使得森林總面積有所增長,但是原生林(特別是老齡木)仍在縮減當中。造成中國土壤侵蝕和洪水泛濫的主要原因就是濫伐森林。1996年,中國洪水肆虐,損失高達250億美元;1998年發生的洪水規模更大,影響到24億人。中國政府深受震驚,馬上采取行動,下令禁止砍伐原生林。中國的旱災也呈現出變本加厲的趨勢,其原因除了氣候變化外,濫伐森林也是罪魁禍首之一。每年的旱災使得30%的農地深受影響。
除了濫伐森林以外,另外兩個嚴重的棲息地破壞問題就是草原和濕地的破壞與退化。中國是繼澳大利亞之後自然草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占國土面積的40%,主要分布在干燥的北部。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草原面積不及世界人均草原面積的一半。過度放牧、氣候變化和采礦等開發行為給中國草原造成嚴重的破壞,90%的草原已經開始退化。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每公頃草原的產草量下降了40%。雜草和毒草不斷擴散,侵犯到優質青草的生長。然而,草原退化不只關系到中國的糧食生產,亞洲許多國家的主要河流都發源於中國的青藏高原(世界最大的高原),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還有中國自己。草原退化使得黃河和長江洪災頻發,且規模龐大;也頻頻帶來沙塵暴(北京受沙塵暴襲擊的景象經常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電視上)。
濕地面積逐漸減少,地下水位起伏很大,控制洪水和貯水的能力下降,濕地物種不是瀕臨滅絕就是已經消失。例如東北的三江平原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沼澤地,已有60%被開墾為農地,如果按照目前排水、開墾的速度,剩下的8000平方英裡的沼澤地將在20年內消失。
巨大的經濟沖擊也帶來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如過度捕撈和污染造成淡水與海洋魚類產量大減。中國在變得富裕的同時,魚類的消費量也隨之上升。過去25年來,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將近增加5倍。中國的魚、軟體動物等水產品除出口量增加以外,國內需求也在上升。結果導致白鲟魚瀕臨滅絕,以前久負盛名的渤海對蝦減少了90%,還有小黃魚、帶魚等過去常見的魚類如今必須進口。每年從長江捕撈的野生魚類也下降了75%。自2003年以來,長江首次禁止捕魚。普遍看來,中國的生物多樣性還是相當豐富,擁有世界上10%的植物和陸棲脊椎動物物種。然而,目前中國有五分之一的原生物種處境危險(包括著名的大熊貓),還有許多珍稀物種(如揚子鳄和銀杏樹)也瀕臨滅絕。
在原生物種消減的同時,外來物種也在不斷地繁衍增多。中國向來就有積極引進有益物種的傳統。現在,由於國際貿易增加了60倍,在有意引進不少好物種的同時,不小心也讓一些有害物種混了進來。例如,上海港在1986年至1990年間,從30個國家的349艘進口貨輪中檢測出將近200種外國雜草種子。有些入侵的植物、昆蟲和魚類給中國的農業、水產養殖業、林業和畜牧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世界上最大的開發工程,這無疑加重了環境問題。例如三峽大壩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壩於1993年開始動工,預計在2009年完工,以水力發電、防洪和提高航運能力為目標,項目成本達300億美元,社會成本為動遷百萬民眾,而環境成本則是水土保持和生態穩定壓力增加。至於南水北調工程,其代價更為昂貴,這項工程始於2002年,預計於2050年完工。工程預算高達590億美元,此外還可能造成污染擴散以及水資源失衡等問題。比南水北調工程更大的開發計劃是正在進行中的開發西部,中國領導人將開發這一半的國土視為國家重點發展計劃。
後果
讓我們在此打住,先來探討這樣的發展對動植物和人類有何影響。近年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對於這片土地上的蚯蚓和黃魚來說顯然是壞消息,那麼對中國人而言又有何影響呢?發展的結果是讓中國人付出經濟和健康兩方面的代價,以及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下面就對這三方面進行舉例分析。
就經濟代價而言,讓我們先從小處說起,再來談大方面。從巴西引進的空心蓮子草原本用來做豬飼料,後來蔓延到田圃、番薯地和柑橘園。每年單單是為了阻止這種雜草的擴散,政府就得花費7200萬美元,而這還只是一筆小數目。光是西安一個城市因缺水導致工廠停工造成的損失,每年約有25億美元。至於沙塵暴,每年要刮走54億美元;而深受酸雨侵害的作物和森林則要花去73億美元。為了使北京免遭沙塵暴之苦,政府計劃耗資60億美元建立起“綠色長城”。此外,除了空心蓮子草外,外來有害物種每年造成7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至於洪災造成的損失更是驚人。1996年,一次洪災造成的經濟損失為270億美元(而1998年的洪災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年因荒漠化帶來的直接損失達420億美元,每年因水和空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高達540億美元。中國每年由於水和空氣污染付出的經濟代價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4%。
用三個例子即可說明環境惡化對人體健康所造成的影響。中國城市居民平均血鉛濃度幾乎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嚴重威脅人體健康,同時也影響到兒童的智力發展。中國每年因為空氣污染而導致的死亡人數大約為30萬人,而為此的醫療支出高達540億美元(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8%)。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煙草生產國和消費國,煙民人數也為全世界之最(中國抽煙人口為32億,占世界總抽煙人口的四分之一,每人每年平均抽1800根)。在中國,因抽煙致死的人數,每年大約有73萬人,而且人數還在不斷上升之中。
中國自然災害頻繁,數量和損失都很大。有些自然災害,如沙塵暴、泥石流、干旱和洪水大多與人類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沖擊密切相關,而且隨著沖擊的加劇,自然災害出現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例如,沙塵暴愈演愈烈,這是因為濫伐森林、過度放牧、土壤侵蝕以及部分人為造成的干旱,引起越來越多的土地變成光禿禿的不毛之地。從公元300年到1950年間,中國西北部平均每31年才遭受一次沙塵暴的襲擊;從1950年到1990年間,每20個月就出現一次沙塵暴;自1990年以來,沙塵暴幾乎每年都要光顧。1993年5月5日,爆發了一次巨大的沙塵暴,有數百人因此喪命。濫伐森林還影響到自然界的水循環,加劇干旱的發生。此外,過度利用湖泊和濕地,排水辟田,導致可蒸發的水面減少,這也是引發干旱的動因之一。目前中國每年飽受干旱之苦的田地大約是60000平方英裡,是20世紀50年代的兩倍。濫伐森林導致暴發洪水的概率大大上升,1996年和1998年是近年來洪災最嚴重的年份。干旱和洪水交替出現的情況也越來越頻繁,造成的後果更為嚴重,因為先是干旱破壞地表植被,緊接而來的洪水侵襲光禿禿的地表,以至於造成更為嚴重的土壤侵蝕。
與外界來往
即使中國不與外界來往,停止通商與旅游,鑒於中國遼闊的面積和龐大的人口,光是排放到海洋與大氣層的水和空氣就會影響到其他國家。20年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貿易往來、投資和外援之頻繁幾乎呈指數形式增長,在1980年以前,中國的對外貿易微乎其微(現在每年的貿易額達6210億美元),而外國投資則到1991年才起步。中國出口貿易的長足發展是導致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因素之一,過半的出口商品均由高污染、低能效的鄉鎮企業生產加工而成,貨輪將成品運往世界各地,卻把污染留給中國。1991年,中國已成為外國投資金額僅次於美國的國家。到2002年,躍居世界第一,外資達到530億美元。從1981年到2000年,中國接受的外援包括來自國際非政府組織的1億美元,這對國際非政府組織而言已是大手筆,但與其他外援相比則小巫見大巫,如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向中國提供5億美元,日本國際開發署提供100億美元,還有亞洲開發銀行的110億美元和世界銀行的240億美元。
這些錢加劇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時也使中國的環境問題進一步惡化。現在讓我們來探討世界其他地區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如何做出回應。當今這種相互作用被安上一頂時髦的帽子,即“全球化”,這一名詞對於本書的主旨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今世界,所有的人類社會相依相存,因此和復活節島、馬雅和阿納薩茲等過去社會相比,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大有不同(我們將在第十六章探討這一主題)。
世界其他地區給中國帶來了許多危害,除了上文提到的由於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經濟損失外,另一種大規模進入中國的有害物竟然是垃圾(參見圖27),這可能會讓許多讀者大吃一驚。有些第一世界國家為了減少堆積如山的垃圾,向中國支付一筆費用後,將未經處理的垃圾運往中國,有的廢棄物內含有有毒化學物質。中國正在不斷擴張的制造業經濟和各個產業也願意接受這些垃圾,以此作為便宜的原材料回收利用。舉個例子,據浙江省海關資料顯示,2002年9月從美國運來重達400噸的一船“電子垃圾”,裡面都是些廢棄的電子設備和零部件,如故障或老舊的彩色電視機、電腦屏幕、復印機和鍵盤等。關於這些進口垃圾數量的統計並不完整,只知道從1990年到1997年,這類垃圾由100萬噸增加至1100萬噸。從1998年到2002年,每年從第一世界國家經由香港轉運到中國的垃圾從230萬噸上升至300萬噸。這意味著第一世界國家把污染問題直接轉移給了中國。
還有比進口垃圾更為糟糕的問題。雖然很多外國公司把先進技術帶給中國,幫助中國解決環境問題,但有些公司卻是把污染密集型產業遷往中國。有些科技產業在他們自己的國家已被禁止,所以就轉至中國等不發達國家。例如,1992年日本將17年前就已在本國禁止生產用以對付蚜蟲的農藥福雅滿的技術,賣給福建一家中日合資公司,毒害了許多人,並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在廣東,外資把破壞臭氧層的含氯氟烴大量進口到中國,光是1996年就進口了1800噸。這一切使得中國減少對臭氧層破壞的進程更為艱難。例如1995年,中國有16998家污染密集型企業,生產出價值500億美元的工業產品。
討論完中國的進口品,現在讓我們廣義地來看中國的出口品。中國豐富的本土生物多樣性意味著許多具有侵略性的物種很可能輸往其他國家,而這些物種在中國豐富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屬於物競天擇的勝利者。例如,三種常見的對北美洲林木造成大面積侵害的病害均來自中國或東亞地區,它們是栗疫病、荷蘭榆樹病和光肩星天牛。美國本土的栗樹由於感染栗疫病已然全部消失,而荷蘭榆樹病則使我小時候生活過的新英格蘭地區的榆樹大面積死亡,在60年前,榆樹曾是這裡的標志之一。至於光肩星天牛,在美國最早是在1996年發現的,在楓樹和白蠟樹內,估計給美國帶來的林木損失高達410億美元,比栗疫病和荷蘭榆樹病加起來造成的損失還要嚴重。此外,近年來中國的草魚也在美國45個州的河流和湖泊中安家落戶,與美國本土魚類競爭,給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帶來巨大的影響。另外,中國向外移民的人數也越來越龐大,對生態和經濟產生重大的沖擊。在澳洲的合法移民中,中國人的數量已位居第三(參見第十三章),而跨過太平洋前往美國的合法或非法移民也不在少數。
中國的昆蟲、淡水魚和移民有意或無意地,通過輪船或飛機前往世界各國,還有一些出口物則純屬無意識,經由大氣層抵達其他國家。例如第一世界國家在1995年淘汰了含氯氟烴這種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而中國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含氯氟烴生產國和消費國。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元凶,中國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世界的12%。按照當前的趨勢來看,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增無減,美國保持不變,其他地區則在逐漸減少。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到2050年,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預計約有40%來自中國。此外,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氧化硫生產國,其產量是美國的兩倍。另外,強風將中國的沙漠、退化的草原和休耕農地上被污染的沙塵和泥土向東吹到韓國、日本和太平洋島嶼,並在一星期內穿越太平洋降落到美國和加拿大。這些空氣微粒是由中國的燃煤經濟、濫伐森林、過度放牧、土壤侵蝕以及不當的農業生產方式造成的。
還有一項中外交換,中國的進口數量是出口量的兩倍,那就是中國從其他國家輸入木材的同時,把濫伐森林問題輸出到其他國家。中國是世界第三大木材消費國,農村能源的40%來自柴薪,造紙業和紙漿業所需的原材料也幾乎都用木頭,還有建築業所需的板材。中國對木制品的需求量和國內能供給的木材數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特別是1998年洪災之後,政府開始禁止砍伐森林。此後,中國的木材進口量翻了6倍,主要是從熱帶地區進口熱帶木材,如馬來西亞、加蓬、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巴西等。中國目前的木材進口量僅次於日本,而且很快就會超越。中國也從溫帶國家進口木材,主要從俄羅斯、新西蘭、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進口。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木制品的關稅從15%至20%下調到2%至3%,所以中國將進口更多的木材。實際上,這意味著中國與日本一樣,保護本國森林,將砍伐森林的問題轉移給其他國家。在一些國家(如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濫伐森林的問題已經到非常嚴重的地步。
還有一個方面鮮有人提到,那就是中國人民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一樣,希望能達到第一世界居民的生活水平。對第三世界居民而言,這意味著購買房子、家用電器、生活用品、服裝等通過消耗能源大量生產出的消費性產品,而不是那些手工制品。同時也能享受現代醫藥和高水准、高消費的醫療服務;食用大量以人工化肥高效種植出來的作物,而不是用動物排洩物來做肥料,或用植物護根;食用工廠加工食品;以汽車代步(最好是私家車),而不是走路或是騎自行車;購買在外地生產通過物流運輸過來的商品,而非只是本地貨。我知道的所有第三世界居民,甚至包括那些努力維持或再現傳統生活方式的人,對上述第一世界國家生活方式的一些特征都持認同態度。
中國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一,經濟高速增長,最能說明全球居民對第一世界國家生活方式的向往。一個地區的生產或消費總量等於人口數乘以人均生產或消費率。由於中國人口總數龐大,因此生產或消費總量相當高,但人均生產或消費率還是偏低。例如,就主要的四大工業金屬(鋼鐵、鋁、銅和鉛)而言,其人均消費率在中國只有9%。當前中國的經濟正朝著第一世界國家方向突飛猛進,如果中國人均消費率達到第一世界國家居民的水平,即使世界其他地區都保持不變(人口數量和生產/消費率都不發生變化),那麼把中國的人均消費率與人口總數相乘以後,工業金屬領域全球生產或消費總量就會增加94%。也就是說,當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達到第一世界國家水平之後,全球人類的資源利用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將會倍增。然而,我們並不知道當前地球上的人類資源利用和環境能否承受這樣的沖擊。人們必須有所放棄。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問題自動變成了全世界的問題。
未來
過去,中國領導人有“人定勝天”的信念,認為環境破壞的問題只會影響資本主義社會,而不會影響社會主義社會。現在中國的環境問題迫在眉睫,領導人也對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們的思想轉變始自1972年,那年中國派遣代表團參加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然後於1973年成立了環境保護領導小組,1998年(中國發生了前所未遇的特大洪災)該小組升級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1983年,中國政府在理論上將環境保護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政府雖然在盡力控制環境惡化,但實際上仍以經濟發展為重,並以此作為考評官員的標准。政府雖然出台了許多環境保護法規和政策,但是貫徹執行仍不夠徹底。
中國的未來何去何從?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在問這一問題: 雖然環境問題在不斷加劇,解決方案也在推陳出新,孰敗孰贏尚未有定論。中國的環境問題迫在眉睫,不僅由於中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更是因為中國歷史的特色之一就是“搖擺不定”。對此,我曾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討論過,中國的海岸線相對平直,沒有像意大利和西班牙/葡萄牙那樣的大型半島,也沒有不列顛和愛爾蘭那樣大的島嶼,主要的河流大多平行排列,由西向東。因此在公元前221年,中國核心疆域已經實現了大統一,此後大部分時間維持統一局面。而地理上支離破碎的歐洲從未達到政治的統一。中國的政治統一使得統治者能夠在廣大的疆域內自主地改弦更張;對此,歐洲只能望洋興歎。當然,改革可能馬上帶來轉機,也可能讓事情一下子變得更為糟糕(因此,我用“搖擺不定”這個詞來表示)。中國的統一局面和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得中國能夠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就派遣世界上最先進、最龐大的遠洋船隊訪問印度和非洲;也會因為皇帝一聲令下而解散船隊,並將海外殖民地拱手讓給微不足道的歐洲國家;對此,我們也能理解為什麼中國當時的工業革命的萌芽會遭到扼殺。
統一局面給中國帶來的優勢和風險持續至今,在環境和人口問題的重大決策上,中國仍采取搖擺不定的態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解決問題的魄力是歐美等國的領導人們無法比擬的,例如減少人口增長的獨生子女政策和1998年發出禁止砍伐森林的命令。而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也可能比歐美領導人會造成更大規模的混亂,諸如“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
關於中國目前環境問題的後果,有一點確鑿無疑,即所有事情在好轉之間將變得更為糟糕,這是因為時間差和環境破壞不斷加劇的緣故。自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關稅減免,汽車、紡織品和農產品等商品的進出口量增加,使得國際貿易更加頻繁,這必然對中國造成或好或壞的巨大影響。中國的出口工業將制造成品運往國外,污染物則留給自己,這種現象正在變本加厲。一些進入中國的商品,如廢品和汽車,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而這種現象也在有增無減。與此同時,幾個嚴格遵守環保標准的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強制要求中國采用他們的國際環保標准,並以此作為商品出口到他們國家的條件。中國大量進口農產品可使其降低肥料、殺蟲劑的用量,並減少對生產率低下的農田的利用。此外,進口石油和天然氣也可減少燃煤帶來的污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利有弊,一方面,增加進口,減少國內生產,但這僅僅只是把環境破壞的問題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而且這已經發生在木材進口上。中國由國內砍伐木材轉變成從國外進口,從而讓那些木材出口國承擔森林消失的危害。
悲觀主義者會注意到中國存在大量危險,其一是對經濟增長的重視程度高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其二,大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低下,這一部分是因為教育投入不夠多,中國的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及第一世界國家的一半。中國的人口總數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0%,但教育經費只是全世界教育經費的1%。子女的高等教育費用對大多數中國家庭而言都非同小可,一年的學費大約是一個城市工人或是三個農民一年的收入。中國目前的環保法規不成系統,缺乏有效的貫徹執行和長期結果評估。比如正在急劇消失的濕地,雖然政府已出台相關法規,但缺乏一個總體框架對其進行保護。此外,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地方官員由地方政府任命,而非總局任命,因此地方政府經常阻礙環保法規的施行。重要環境資源價格過低變相產生鼓勵浪費的結果。例如用於灌溉的一噸黃河水只值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瓶礦泉水,因此農民沒有節約用水的意識。再則,土地歸政府所有,然後租賃給農民。一塊土地在短期內可能由不同的農民耕種,因此農民不會在土地上進行長期投資或愛惜土地。
中國的生態環境還面臨著更多特定危險。其中車輛數上升、三項超大工程、濕地的急劇消失等問題已初露端倪,其惡果會一直累積下去。即使中國的總人口得以控制不變,預計到2015年時平均每戶家庭的人口將減少至27人,但在家庭戶數上卻增加了126億戶(超過美國的總家庭戶數)。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魚肉產品的消費也越來越多,肉類生產和水產養殖造成的環境問題將更為嚴峻,如動物和魚類的糞便污染和魚飼料投放過多引發的水體富營養化。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品養殖國,也是世界上惟一一個食用人工養殖水產品多過野生魚類的國家。如果中國人的肉類消費量達到第一世界居民的消費水平,那麼對全世界而言,影響舉足輕重。就像我剛才以鋼鐵為例一樣,當前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人均生產和消費率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果告訴中國,不要向往第一世界國家的生活水平,中國當然不能容忍這種態度。但是如果中國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國家,以及當前第一世界國家都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地球必定無法承受。
盡管中國的環境問題危機四伏,不容樂觀,但還是有重大轉機。加入世貿組織和即將舉辦的2008年奧運會刺激中國政府更加關注環境問題。例如為了防御沙塵暴,政府投入60億美元開始在北京周圍建立“綠色長城”或防護林帶。為了減少北京的空氣污染,北京市政府下令車輛改用天然氣或液化石油氣。中國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逐步淘汰含鉛汽油,而歐洲和美國經過許多年才達到這一目標。近年來,中國建立並實施最低燃油經濟性標准,連SUV汽車也必須遵循此標准,而且新車廢氣排放也向歐洲標准看齊。
中國已經竭盡全力維護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建立了1757個自然保護區,占國土總面積的13%,此外還有動物園、植物園、野生動物繁殖中心、博物館、基因庫和細胞庫等。中國還大規模使用一些環保的傳統技術,例如在中國南方常見的在水稻田裡養魚。此法可將魚的排洩物用作天然肥料,增加水稻產量,而且控制蟲害和雜草,減少除草劑、殺蟲劑和化肥的用量。因此在沒有破壞環境的基礎上,增加了飲食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中國目前的森林復育行動也欣欣向榮,自1978年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為了防洪,1998年更是下令禁止砍伐森林,並著手實施天然森林保護工程。中國從1990年以來,經過與荒漠化的不斷抗爭,將近15000平方英裡的土地恢復綠化和固定沙丘。自2000年起,中國還展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特別是針對陡坡上的耕地,並對相關農民給予谷物補助。
中國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呢?目前的中國就像其他國家一樣,在不斷加劇的環境破壞和大力保護環境之間搖擺不定。鑒於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飛快增長的經濟和一貫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國搖擺的幅度比其他國家更為劇烈。其後果不僅影響到中國自身,而且將波及全世界。我在撰寫本章的時候,內心起伏難平,一邊為中國種種環境破壞問題憂心忡忡,一邊又為政府正在大力施行的環境補救措施而欣喜若狂。中國幅員遼闊,且政府采用由上而下的方式制定決策,其影響力勢必深遠重大,超過多米尼加共和國總統巴拉格爾。如果中國政府將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置於人口增長問題之上,以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魄力和效率來實施環境保護政策,那麼中國的將來必定光輝燦爛。






限個人測試學習之用,不得用於商業用途,請在下載後24小時內刪除。
相關資源: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收集於互聯網,本站不承擔任何由於內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爭議和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相關內容,謝謝合作! 聯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電驢下載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