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d2k.online]下載基地為您提供軟件、遊戲、圖書、教育等各種資源的ED2K電驢共享下載和MAGNET磁力鏈接下載。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圖書資源 軟件資源 游戲資源 教育資源 其他資源
 電驢下載基地 >> 图书资源 >> 其他圖書 >> 《福柯全集》隨時更新[PDF]
《福柯全集》隨時更新[PDF]
下載分級 图书资源
資源類別 其他圖書
發布時間 2017/7/11
大       小 -
《福柯全集》隨時更新[PDF] 簡介: 中文名 : 福柯全集 資源格式 : PDF 版本 : 隨時更新 發行時間 : 2008年 地區 : 大陸 語言 : 簡體中文 簡介 :              世界上只有一個福柯                                        作者:aBao   福柯的一生,潔淨,高雅,我行我素,超凡脫俗。      福柯的人格魅力之一在我看來就是他極力
電驢資源下載/磁力鏈接資源下載:
全選
"《福柯全集》隨時更新[PDF]"介紹
中文名: 福柯全集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隨時更新
發行時間: 2008年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世界上只有一個福柯
                   
                   作者:aBao
  福柯的一生,潔淨,高雅,我行我素,超凡脫俗。
  
  福柯的人格魅力之一在我看來就是他極力倡導並一生不懈實踐的“生活美學”。
  
  當福柯說生活可以是一件藝術品時,他提供了什麼樣的依據呢?他的依據首先在於自我並不是事先給定的,而是由我們每個人用一天一天的生活創造出來的。不能否認,我們的生活和自我正是我們自己做出的一系列選擇的結果。無論我們是貧窮的還是富有的,無論我們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無論我們是智慧的還是愚昧的,在很大程度上,這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都是我們對自己生活的塑造。因此,福柯說:“從自我不是給定的這一觀點出發,我想只有一種可行的結果:我們必須把自己創造成藝術品。”(轉引自劉北成,第308頁)
  
  尼采在《快樂的科學》裡說,人應該創造自己的生活,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日常生活賦予它一種風格:“給人的個性一種風格——這是一種崇高而稀有的藝術!”(轉引自劉北成,第310頁)尼采還說過,真正的自我“並非某種存在於那裡可以被找到或被發現的東西,而是某種必須被創造的東西”。(轉引自米勒,第112頁)
  
  他堅持認為,一個理想的人“並非那種努力去發現他自己、他的秘密的‘真實’的人,而是那種力圖發明他自己的人”,是那種不受傳統道德羁絆約束的人。(轉引自米勒,第626頁)
  對於這些規范和習俗,一個沒有創造力的人會循規蹈矩,亦步亦趨;而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卻會在自己的生活和自我塑造的過程中對這些規范加以改變。這就是福柯多次提到的“改變自我”的內涵。
  
  在人對自我和自己生活的塑造中,改造自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
  
  什麼叫“把個人同他自己束縛在一起”?這句話聽上去很怪。其實,福柯是在說,人的自我應當不斷地改變,不應當永遠是那個過去的“自己”,固定不變的“自己”,先天的“自己”。其中的邏輯同他的社會建構論是完全一致的。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位特羅佛尼烏斯,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快快樂樂地度過六天,盡情地享樂;第七天你就會得到你最向往的東西。”而在第七天到來時,他死去了。(轉引自米勒,第264頁)福柯對快樂的追求就像這位古希臘神話人物一樣,是與死亡連在一起的。這一點頗具古風。
  
   在西方的思想史上,物質與精神、肉體與靈魂、自然與文化、混亂與秩序、本能與理性的區分是一種最經典的區分方法。這兩者被尼采形象地歸結為兩位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酒神狄俄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羅。
  
  我國的文化雖然與西方有很大差異,但在這一點上,二者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我這樣說時,我心裡想的是我國一度盛行的螺絲釘精神,它簡直是尼采心目中的“發條裝置”和“齒輪”的形象而生動的注解。它一度成為主流文化提倡的生活哲學,而這種生活哲學完全徹底地抹殺了人性的豐富多彩和主動性、創造性 ——怎能想象一個有創造性的螺絲釘呢?一旦它創造,它將毀了整部機器。
  福柯的一生都在努力進行一場偉大的尼采式的探索:“我何以會活著?我該向生活學習什麼?我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我的?我為何要為做今天這個我而受苦受難?”
  
  所謂尼采式的探索就是:一個人是如何變成他現在這個樣子的。尼采從不把自我視為某種給定的東西。他說:“我們的肉體不過是一種社會結構。”自我是文化的產物,人是歷史文化的產物。探究和打破主流文化或現代性對人的塑造,尋求人的生成而不是人的本在,這一尼采式探索就是福柯受到的主要啟示。
  
  叔本華有一段話說得極為透徹而深刻,令人感到震撼,他說:“一切欲求的基礎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從來就是痛苦的,他的本質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裡的。如果相反,人因為他易於獲得的滿足隨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對象,那麼可怕的空虛和無聊就會襲擊他,即是說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會成為他的不可忍受的重負。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像鐘擺一樣來回擺動著,事實上痛苦和無聊兩者也就是人生的兩種最後成分。”
  
  我坦白地承認,這是福柯性格中最令我難以理解的一點。有一次,他被車撞倒了,他當時以為自己要死去了,就在那時,他感覺到一種巨大的歡欣。這個很難體會到快樂的人在那個瞬間感到了巨大的快樂。對於那些真正參透人生意義的人來說,平靜地死去應當不是什麼太難的事,但是像福柯那樣從死亡中感受快樂的人卻屬鳳毛麟角。這一點也許將永遠是一個謎。它的謎底只有福柯本人才知道。
  這次地震將對全中國人的人生觀產生重大影響。
  
  《快感的享用》序言中的一段話:“至於激發我的動機,它非常簡單。我希望在某些人看來這一簡單答案本身就足夠了。這個答案就是好奇心。這是指在任何情況下都值得我們帶一點固執地聽從其驅使的好奇心:它不是那種試圖吸收供人認識的東西的好奇心,而是那種能夠使人超越自我的好奇心。說穿了,如果僅僅導致某種程度的學識的增加,而不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盡可能地使求知者偏離自我,那麼這種熱情有什麼價值呢?在人的一生中會出現這樣的時刻:了解人們能否采取與自己原有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方式思考,能否采取與自己原有的觀察方式不同的方式感知。”
  
  福柯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強調指出,他的全部作品,不論好壞,都出自他個人對體驗的迷戀。
  
  福柯有一種在學術界極為與眾不同的姿態:他是從根本上反對理論的,他說:“對理論的需求依然是我們所拒絕的體制的一部分。”因為所謂理論,就是提出替代性體制。而一切取代舊理論的新理論,實際上都是加強了類似的權力組織。
  
  如果說我們不應當用一種“正確”的新理論取代“錯誤”的舊理論,那麼又應由什麼來取代理論的位置呢?福柯的答案是“體驗”,他說:“很可能,在20世紀,真正的社會化將出自於體驗。”
  
  他會為人們指出:你們一向以為“當然如此”的邏輯其實是錯的,你們一向當做常識接受下來的東西其實是錯的。
  
  在總結他一生的寫作生涯時,福柯說:“我很清楚,我所寫的一切都是虛構。”(FF,第180頁)對於一個做學問的人,這種承認是非同小可的。我想他這樣說有兩重意思:首先,是哲學上的懷疑論,即對於是否存在著一種表象下的本質這件事本身存疑。如果說一切所謂本質也都是社會建構而成的,是歷史的種種偶然造成的,那麼,所有的學問不是虛構又能是什麼呢?它只能是一種無中生有的發明,而不可能是對已經存在在那裡的某物的發現。其次,福柯的寫作風格與其說是學者,不如說像個文學家。他的文字有驚人的辭章之美,又常常有令人瞠目結舌的奇思異想,在這個意義上,他與尋常的搞學問的人也是十分不同的。
  
  •尼采的影響
  
  福柯在所有的哲學家中獨尊尼采是需要一點勇氣的,因為尼采早已被法西斯主義對他的誤解和誤用搞得聲名狼藉。福柯之所以看重尼采,與他對以往所有哲學的總體否定有關。
  
  根據弗蘭克的觀點,我們應當這樣來理解西方的思想史:它可以被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古代,信仰自然神;第二階段:中古時代,信仰上帝;第三階段:近代和現代,信仰理性;第四階段:當代或後現代,沒有信仰(“在無窮無盡的虛無中摸索”)。
  
  現在人們一般認為,提出“上帝之死”的是尼采,而提出“人之死”的是福柯。換言之,尼采否定了上帝,福柯否定了人文主義和啟蒙理性。
  
  在學術上,福柯一直竭力闡述他在權力問題上與眾不同的看法,即權力並不是像傳統的權力理論所認為的那樣,掌握在少數多行不義的統治者手中,而是彌散的;權力不是供某些人占有的一個東西,而是在運作中的各種力量的關系。
  
  福柯認為,並沒有不容置疑的正義,他說:“正義的分配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斗爭舞台。這些斗爭最終創造出一種正義,這種正義與一種假設真理具有可見性、確定性和度量性的知識相關。這種對真理的肯定變成西方知識史的一個基本因素。”
福柯年表:
  1926 10月15日生於法國中西部文化教育古城普瓦捷。父親保羅·米歇爾·福柯和祖父保羅·安德烈·福柯都是醫生。母親安妮·瑪麗·馬拉貝也是醫學世家出身,她的父親是外科醫生兼普瓦捷醫學院醫學教授。
  1934 7月26日奧地利首相多弗斯遭法西斯分子槍殺,年幼的福柯“生平中第一次感覺到死亡的震撼”。
  1936 為訓練福柯兄妹三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家裡請來一位英籍修女陪伴他們。
  1937 福柯向父親宣告他長大後將選擇當歷史學教授,不願意繼承家業當醫生,首次表現出他的叛逆性格。
  1940 進入由天主教修士創建的斯旦尼斯拉夫書院。
  1942 由於學校哲學教師被德軍關押在集中營,母親特地請一位哲學系學生路易·傑拉特為福柯補習哲學,同時還向學校推薦一位天主教修士擔任哲學教師。
  1943 福柯獲高中畢業文憑,並升入普瓦捷的路易四世大學預備班,為升入巴黎高等師范學院作准備。
  1945 報考巴黎高等教師學院第一次失敗後,進入巴黎亨利四世大學預備班,遇見名哲學家依波利特,從此師從依波利特,在哲學及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6 福柯成功考入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師從阿爾杜塞、依波利特等名師。但他的身體健康狀況,特別是在性生活方面,遇到了麻煩,而且因表現出同性戀的傾向而苦惱。
  1947 原本在裡昂大學任教的梅格寵蒂,開始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教授心理學,使福柯能夠以新的觀點准備他的心理學論文。
  1948 福柯在巴黎大學取得哲學碩士學位。福柯產生自殺念頭。
  1949 海洛寵蒂升任巴黎大學心理學教授,並開講“人的科學與現象學”的課程,給予福柯深刻的印象。福柯在依波利特指導下開始准備他的論黑格爾的博士論文。
  1950 福柯加入法國共產黨,同時再次出現自殺念頭,並到醫院接受戒毒治療。
  1951 獲大學哲學教師資格文憑,退出法國共產黨,並在岡格的指導下,准備哲學國家博士文憑。從此,福柯還擔任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心理學講師,同時准備考取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醫生資格。
  1953 福柯能加貝克特《等待弋多》新書發表會,促使他的思想發生根本性轉折,從此對布朗肖、巴塔耶和尼采深感興趣。福柯參加拉康的研討會,並研究德國精神病治療學、神學和人類學,特別集中研究和著手翻譯賓斯萬格的著作,對其中的《瘋狂只是生平現象》深感興趣。當年夏天,福柯親自前往瑞士精神病治療學家羅蘭·庫恩在醫院中舉辦的精神病人嘉年華晚會。同年獲心理學學院的實驗心理學文憑,取代阿爾杜塞而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擔任哲學講師。
  1954 發表《精神病與人格》。在該書的結論中,福柯說:“真正的心理學,如同其他關於人的科學一樣,應以幫助人從異化狀態中解除出來作為其宗旨。”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講授《現象學和心理學》。
  1957 7月返回巴黎度假,在克爾狄出版社發現魯塞爾的文學著作,從此很重視魯塞爾作品中的語言風格。年底,在烏普薩拉會見前往瑞典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缪。依波利特審閱福柯的《精神病的歷史》草稿,並建議作為博士論文交給岡格彥審核。
  1958 福柯離開瑞典前往華沙,擔任華沙大學法國文化中心主任,密切注視當時發生在波蘭的政治事件。10月,前往德國漢堡擔任當地法國文化中心主任。
  1960 起草他的第二篇博士論文《論康德人類學的形成及其結構》,並翻譯康德的《從實用觀點看的人類學》。4月,福柯的導師岡格彥向克萊費朗大學哲學系主任居爾· 維爾敏教授推薦福柯擔任高級講師。《精神病的歷史》被迦裡馬出版社拒絕。經著名歷史學家阿裡耶斯的同意,《精神病的歷史》作為在阿裡耶斯主編的《文明與心態》叢書中的一本,由伯朗出版社在1961年5月正式出版。10月,認識剛剛考入聖格魯師范學院的一位哲學系學生丹尼爾·德斐特,他從此成為福柯的終身同性戀伴侶。
  1961 5月在巴黎大學答辯他的國家博士論文《精神病與非理性:古典時期精神病的歷史》與《康德人類學》;前一篇由岡格彥和丹尼爾·拉加斯指導,後一篇由依波利特指導。《精神病與百理性:古典時期精神病的歷史》立即受到歷史學家曼德魯和布羅代洋以及作家布朗肖的高度肯定。福柯被任命為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入學考試審查委員會委員。在廣播電台發表《精神病的歷史與文學》的系列演講。年底,《診療所的誕生》完稿,並起草《雷蒙德·魯塞爾》。
  1962 修改《精神病與人格》,從此該書改名為《精神病與心理學》。結識吉爾·德勒茲,從此成為他的至交。閱讀法國著名醫學家和解剖學家比沙和作家薩德的著作時,對“死亡”概念進行精避的知識論分析。他認為,“死亡”並不是如同傳統醫學理論所說的那樣是一個“點”,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個生存的終點,而是一條模糊不清的“線”,人在這條“線”上來來去去不斷來回穿越。“死亡”,就是人在來來去去的穿越中,同其自身的來回遭遇。也就是說,所謂“死亡”,就是人在一條不確定的線上的來來去去過程中,不斷地與自身遭遇和相交錯。福柯說:“薩特與比沙,這兩位同時代人是相異的雙胞胎。他們倆把死亡和性置於西方人的身體中。這兩種經驗都缺少自然色彩,表現出逾越的性質,但同時又包含著絕對爭議性的權力,以至現代文化以它為基礎,幻想建構一種能夠顯示自然人的知識。”福柯被任命為克萊蒙費朗大學心理學教授,並擔任哲學系主任。
  1963 4月出版《診療所的誕生:一種醫學望診的考古學》和《雷蒙德·魯塞爾》。外交部任命福柯為東京法國文化中心主任,但由於福柯捨不得離開丹尼爾·德斐特,放棄了這個職務。重讀海德格爾的著作。
  1964 與新尼采主義者德勒茲、克羅索斯基、吉恩·波費雷特、享利·畢洛、瓦狄默、吉恩·瓦爾、卡爾·勒維茲、科利及蒙狄納裡等人籌劃新版《尼采全集》。
  1966 年初,正當他的《語詞與事物》付諸排印時,福柯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指出:“哲學是診斷的事業,而考古學是描述思想的方法”由德勒茲一起擔任《尼采全集》法文部分的主編。4月,發表《語詞與事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與德裡達和阿爾杜塞頻繁來往,並宣布“我們的任務是堅決地超越人文主義”。9月,福柯決定移居突尼斯。法國掀起結構主義浪潮。10月,薩特發表批評福柯及結構主義的文章,指責福柯是“資產階級的最後堡壘”。
  1967 福柯對發生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深感興趣。年底訪問米蘭,結識安伯托·艾柯。
  1968 重讀貝克特與羅莎·盧森堡的著作。5月,巴黎爆發學生運動和全國罷工,福柯停留在突尼斯,支持當地的學生運動。10月27日,福柯的導師依波利特逝世。年底,任巴黎第八大學教授。
  1969 福柯積極參與巴黎第八大學的學生運動,支持學生造反。開講“性與個人”等課程。2月22日,應法國哲學會邀請發表認考古學的演講,強調他們德裡達和羅蘭· 巴特之間的差異。3月,《知識考古學》發表。11月30日,法蘭西學院決定將依波波處特原調的“哲學思想史”講座改名為“思想體系史”。福柯是該講座的候選人之一。
  1970 福柯被紐約大學邀請前往美國,發表論薩德的論文,並在耶魯大學進行演講,訪問福克納的故鄉。4月,福柯被正式選為法蘭西學院終身講座教授。5月,為新版《巴塔耶全集》寫序。福柯的法蘭西學院教授身份促使該版《巴塔耶全集》避免了許多政府出版禁令。在該書的發表會上,福柯乘機為居約達的禁書《伊甸,伊甸,伊甸》翻案,使該書得以正式出版。9月,前往日本訪問,發表《論馬奈》、《精神病與社會》及《返回歷史》等學術演講。11月,訪問意大利佛教羅倫薩,再次發表論馬奈的論文。12月,在法蘭西學院發表就職演說,論述他的知識考古學研究的特征,並宣布即將開講“知識的意願”。
  1971 2月,為了支持舉行絕食抗議的政治犯,福柯決定成立“監獄情報團體”簡稱GIP,該組織總部就設在福柯的寓所,而他的伴侶丹尼爾·德斐特成為該組織負責人。與此同時,福柯還支持並參與由薩特等人所組織的“人民法庭”,但在斗爭策略方面與薩特等人略有不同。以福柯在法蘭西學院的就職演說為藍本。《論述的秩序》正式發表。春,“監獄情報團體”在法國各監獄散發調查表。到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的麥克吉爾大學訪問,同當地反政府的獨立分子接觸,並在監獄中會見受監禁的《美洲白色黑奴》的作都瓦裡耶。5月,福柯等人在監獄門口以“煽動者”的罪名被警察逮捕。與“監獄情報團體”所寫的《對二十所監獄所做的調查表報告》公開發表。福柯還需要熱內一起,支持受迫害的美國黑人領袖喬治·傑克遜。7月,法國監獄容許犯人看報紙及聽廣播電台的廣播,這是由福柯領導的“監獄情報團體 ”所作的斗爭的第一次勝利。9月,福柯多次表示反對死刑。年底,在法蘭西學院開講“懲治理論與制度”。在巴黎“互助之家”舉辦電影晚會,放映描述監獄狀況的影片,福柯同薩特和熱內表示對當代監獄制度的抗議。接受電視協會的邀請前往荷蘭,同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就人的本性問題進行辯論。“監獄情報團體”發表第二篇監獄調查報告《對一所典型監獄的調查》。
  1972 福柯同薩特、德勒茲、莫裡亞克等,靜坐在法國法務部庭院,抗議不合理的監獄制度。福柯再次被捕。釋放後第二天,福柯親自架車同薩特前往造反中的雷諾汽車工廠,支持造反中的工人。德勒茲與加達裡合著的《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症》第一卷《反俄狄浦斯》出版,福柯向德勒茲祝賀時說:“應該從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中擺脫出來。”德勒茲回答說:“我負責弗洛伊德,你對付馬克思,好嗎?”法國《拱門》雜志發表福柯與德勒茲的討論集,兩位哲學家都集中地談論權力問題。 4月福柯再次訪問美國,分別在紐約、明尼阿波利斯等地,發表《古希臘時期真理的意願》和《17世紀的禮儀、戲劇及政治》,並訪問阿狄卡監獄,表示:“監獄並不僅是真有鎮壓功能,而且還有監禁權力的生產功能。”10月,受到美國康奈爾大學邀請,發表《文學與罪行》、《懲治的社會》等。年底,在法蘭西學院開講《皮埃爾·裡維耶及其作品》。“監獄情報團體”解散。福柯參與籌劃創立《解放報》。
  1973 “監獄情報團體”的第四篇監獄調查報告《監獄中的自殺事件》,在德勒茲的主持下正式出版,福柯在法蘭西學院開講“規訓的社會”,這一課程後來改名為“懲治的社會”。在其中,福柯還把“排除的社會”嚴格地同“封閉的社會”區分開來。5月,前往蒙特利爾、紐約和裡約熱內盧等地進行學術訪問。9月,《我,皮埃爾·裡維耶》出版,深受歡迎。10月,出版《這不是一支煙斗》。
  1974 在法蘭西學院開計《精神病治療學的權力》,並主持有關18世紀醫院結構以及自1830年以來精神病治療學清規戒律學科狀況的研討會。4月,由於《研究》雜志曾經發表《同性戀百科全書》,受到法律追究。福柯為此發表談話,指出“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同性戀獲得發言和進行正常性活動的權利?”7月,對德國導演斯洛德,希爾伯貝格及法斯賓德等人的影片深感興趣,並接見瑞士導演丹尼爾·施密特,對影片中的性與身體的表現方法等問題發表意見。福柯等人還發表《公開討論監禁制度》的備忘錄檔,呼吁政府改善並維護犯人的基本人權。年底,在裡約熱內盧主持有關“城市化與公共衛生”及“19世紀精神病治療學中的精神分析系統譜學”的研討會。
  1975 在法蘭西學院詩有關“精神病治療學的法醫”研討會,並開講“導常者”的系列課程。2月,繼續研究畫家馬奈等人的作品,深入研究繪畫與攝影的相互關系。《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正式出版。4月,《觀察家》雜志發表專刊《法國大學的偶像:拉康、巴特、李歐塔和福柯》,描述福柯在法蘭西學院講課時的那種莊重,嚴肅及備受尊敬的、幾站接近偶像崇拜的神秘氣氛。春天,訪問加利福尼亞非大學,發表《論述與鎮壓》和《弗洛伊德以前的兒童性欲研究》,並同德勒茲會晤和展開討論,引起美國大學生的廣泛興趣。同時,還對當地同性戀、吸毒、禅宗、女性主義等社會小團體的活動深感興趣,大加贊揚。9月,支持西班牙反佛朗哥獨裁政權的政治犯,要求西班牙政府給予無條件釋放。
  1976 年初,“必須保衛社會”在法蘭西學院開講。福柯宣布將結束五年來對權利的鎮壓模式的研究,並試圖將權力關系的動作過程描述成戰爭模式。福柯說:“已經耗用五年的時間研究規訓問題,今後五年將集中研究戰爭和斗爭。……我們只能通過真理的生產來實行權力。”5月,在伯克利和斯坦福進行學術演講。8月,《知識的意願》手稿完成。12月《知識的意願》作為《性史》第一卷正式發表。
  1977 《知識的意願》在讀者中受到歡迎,特別是受到女性主義者和同性戀者的喝彩。由於《監視與征罰》英文版的出版,福柯受到美國知識界和學術界的廣泛注意。年底訪問東西柏林,討論監獄問題,被聯幫警察逮捕。
  1978 在法蘭西學院開講“安全、領土與居民”的課程,重點從原來的權力問題轉向統治心態問題。開始起草《性史》第二卷。4月,訪部日本,連續發表“性與權力”、 “權力的基督教教士模式”、“關於馬克思與黑格爾”等演講。5月,出席法國哲學會,發表“什麼是批判”的學術演講,但福柯表示,他個人傾向於將題目改為“ 什麼是啟蒙”。夏天,福柯因車禍腦震蕩而入醫院。後來,當薩特殊性在1980年逝世時,福柯曾對莫裡亞克說:“從那以後,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車禍時,汽車震撼了我,我被勢到車蓋上面。我利用那一點時間想過,完了,我將死去;這很好。我當時沒意見。”9月,匆匆訪問伊朗,試圖支持當時反抗獨裁統治的伊朗民主人士。11月,同薩特等人積極支持越南難民。12月意大利記者特龍巴多裡向福柯建議,開展同意意大利馬克思主義者的學術討論。
  1979 從年初開始研究古基督教教父哲學文獻,主要探討基督教關於“忏悔”的歷史,以便探索基督教采取何種方式對基督教徒個人進行思想控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性史》第二卷的基本內容,並將基督教這種特殊的思想控制方式稱為“權力的基督教教士運作模式”。課程“生命權力的誕生”開講。此課程所批判別的主要對象是現代自由主義社會。福柯宣稱:“國家沒有本質,國家不是一種普通性的概念,本身並非權力的自律源泉。國家無非是無止境的國家化過程。”4月,福柯為法國第一本同性戀雜志《Le Gai Pied》創刊號撰寫一篇支持自殺的文章。為此,福柯遭到法國各大報刊的批判。10月前往斯坦福大學,為坦納爾講座講授統治心態。
  1980 在法蘭西學院開講“對活人的統治”。2月,福柯接受《世界報》訪問,他要求該報不該發表他的名字,《世界報》為此稱之為“戴假面具的哲學家”。3月26 日,羅蘭·巴特因車禍去世。4月9日,福柯參加薩特的葬禮,同成千成萬的群眾護送薩特的靈柩前往墓地。8月,阿蘭·施裡旦發表論福柯的英文著作《真理意志》。9月英國記者在柏克利大學發表《真理情形主體性》,並支持“從古代晚期到基督教誕生時期的性倫理”的研究會。11月,在紐約大學發表《性與孤獨》。在達爾姆斯學院發表《主體性與真理》及《基督教與忏悔》。在普林斯頓大學發表《生命權力的誕生》。
  1981 年初,在法蘭西學院開講“主體性與真理”,探討“自身的技術”作為管轄自身的方式究竟如何運作。5月,在魯汶大學法學院發表《做壞事,說好話:論法律程序中的招認和見證的功能》。福柯認為,資產階級現代法律中的某些重要程序,是延續和繼承基督教“忏悔”的手段,玩弄權術游戲。10月,受馬克·波斯特邀請,前往洛杉矶,參加“知識、權力與歷史:對於福柯的著作的多學科研究取向”的研討會。會見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洛文達爾和馬丁·傑伊。紐約《時代周刊》發表《法國的權力哲學家》。福柯說:“我更加感興趣的,並不是權力,而是主體性的歷史。”在伯克利,准備建立“福柯—哈貝馬斯研討會”,哈貝馬斯希望他的主要論題是“現代性”。
  1982 春,福柯抗議捷克當局逮捕在布拉格訪問中的德裡達。5月,前往多倫多參加符號論及結構主義方法研討會,會見庫爾勒、艾柯等人。發表《古代文化中對於自身的關懷》。從此,福柯研究重點轉向斯多葛學派哲學。6月,打算辭去法蘭西學院的講座教授職務,以便移居伯克利。7月,患慢性鼻腔炎。8月,巴黎猶太餐廳遭恐怖分子炸彈威協,福柯決定經常前往進餐,以示抗議。10月,在佛蒙特大學發表《自身的技術》
  1983 在法蘭西學院開講“對自身與他人的管轄”的課程。3月,完成《性史》第二卷的絕大部分草稿,書名為《快感的運用》。哈貝馬斯在法蘭西學院演講,與福柯會見。英文版《福柯作品評注》由邁克爾·克拉克主編,正式出版。4月,前往伯克利發表《關於自身的藝術與自身的書寫》。10月,再次訪問伯克利,連續六次學術演講,並在布爾德和聖德·克魯茲做兩次學術演講,至使他極度疲勞,決定不再在法蘭西學院授課,並從此回避在公眾場合露面。准備翻譯伊萊亞斯的《死者的一次性》。12月,臥病不起。
  1984 年初,接受抗菌素治療,身體稍有好轉。福柯在一封致莫裡斯·炳格的信中說:“我得了艾滋病。”2月,身體再度感到疲倦,但堅持恢復在法蘭西學院的課程,並修改《性史》第二卷草稿。3月,伯克利大學與福柯合作研究的師生,針對20世紀30年代後西方國家政府統治心態的變遷,寄來一份研究計劃。其中提到,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社會在社會生活、經濟計劃化及政治組織三大方面行了重建。他們為此主張對新產生的政治合理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五項研究計劃:(一)美國的福利國家與進步主義;(二)意大利的法西斯與休閒組織;(三)法國的社會救濟國家及其在殖民地的城建實驗;(四)在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五)包豪斯的建築與魏瑪共和國。這時,福柯經常到醫院就醫。但他並不要求醫生給予治療,唯一關心的問題,就是“我到底還有多少時間”。早在1978年,福柯曾經就死亡問題與法國著名死亡問題研究專家阿裡耶斯討論。他當時說:“為了成為自己同自身的死亡的秘密關系的主人,病人所能忍受的,就是認知與寂靜的游戲。”3月10日,福柯在繼續修改草稿的同時,接見被警察驅逐的馬裡和塞內加爾移民,並要求政府當局合理解決他們的問題。5月,《文學雜志》發表福柯專號,慶賀《性史》第二卷和第三卷出版。6月,福柯身體健康狀況惡化。6月25日,福柯去世。
目錄:
1 福柯集
2 知識考古學
3 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
4 性經驗史 
相關資源: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收集於互聯網,本站不承擔任何由於內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爭議和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相關內容,謝謝合作! 聯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電驢下載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