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d2k.online]下載基地為您提供軟件、遊戲、圖書、教育等各種資源的ED2K電驢共享下載和MAGNET磁力鏈接下載。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圖書資源 軟件資源 游戲資源 教育資源 其他資源
 電驢下載基地 >> 图书资源 >> 文學圖書 >> 《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PDF]
《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PDF]
下載分級 图书资源
資源類別 文學圖書
發布時間 2017/7/18
大       小 -
《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PDF] 簡介:   導讀: 簡介: 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國歷代名著白話文通俗譯本叢書,適合初學者與愛好者閱讀。deep_sea以前曾經發過一套,這裡發的一套是另一個版本,內容沒有區別,但是補全了封面 簡介:   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國歷代名著白話文通俗譯本叢書,適合初學者與愛好者閱讀。   deep_sea以前曾經發過一套,這裡發的一
電驢資源下載/磁力鏈接資源下載:
全選
"《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PDF]"介紹
  導讀: 簡介: 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國歷代名著白話文通俗譯本叢書,適合初學者與愛好者閱讀。deep_sea以前曾經發過一套,這裡發的一套是另一個版本,內容沒有區別,但是補全了封面 簡介:


  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國歷代名著白話文通俗譯本叢書,適合初學者與愛好者閱讀。
  deep_sea以前曾經發過一套,這裡發的一套是另一個版本,內容沒有區別,但是補全了封面,清晰度更高,體積較小,更便於廣大愛好者下載、收藏及閱讀。
內容介紹:
001.周易全譯.徐子宏.譯注
  《周易全譯(修訂版)》對《易經》做了介紹,《易經》是我國文化典籍裡最難懂的著作之一。作為具有一定哲理內容的卜筮之書,它以獨特的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在中國傳統文化大觀園裡壘起一座神秘的宮殿。在以政治、倫理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古代意識形態領域裡,開辟了廣闊的哲學天地。數千年,屬於不同思想和學術派別的學者,覃心竭力地對它進行解釋和闡發,以致它的本來面目盡為神學的迷霧、釋道的玄談以及儒家的義理所籠罩,從而也形成了龐雜的易學體系。
002.今古文尚書全譯.江灝 錢宗武.譯注.周秉鈞.審校
  《今古文尚書全譯》對《尚書》做了介紹。《尚書》最早只叫做《書》,漢代稱《尚書》《孔傳》解釋為“上古之書”。《尚書》成為儒家經典以後,又叫做《書經》。《尚書》還是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材料,特別是今文中那些經過考定的真實文獻,反映了殷周時代的語言特點。
003.詩經全譯.袁愈荌.譯詩.唐莫堯.注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三百零五篇。本只稱《詩》,儒有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
《詩經》的創作,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它包括的時期共約五百多年,它產生於今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及湖北等地。相傳周王室有專人收集民間詩歌的制度,稱為“采詩”。
004.左傳全譯.王守謙等.譯注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為《春秋》,最大的編年體史書為《資治通鑒》,所以《左傳》只能說是最早的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迄於魯悼公四年(前464),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東漢以後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005.四書全譯.劉俊田等.譯注
  《四書》是公認的儒學經典,它原來並不是一本書,而是由《論語》《孟子》這兩部書和《大學》《中庸》兩篇文章合輯在一起的統稱,由南宋大儒朱熹匯輯刊刻,從此廣為流傳,名聲鵲起。
  作為儒家學派的經書,《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跡。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的結晶,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精華。
  毋庸諱言,《四書》中也夾雜著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這些局限已成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這無疑是需要加以揚棄的。因此,我們應當抱著去莠存良、古為今用的科學態度去學習、加以適當的理解,將前人的智慧在現在的社會閃光。
006.經史百家雜鈔全譯.張政烺.主編
  《經史百家雜鈔》是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精華集。共二十六卷。《經史百家雜鈔》一書,是從清末到民國,在社會上流傳很廣、影響較大、繼姚鼐《古文辭類纂》之後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選讀本。全書共分論著、詞賦、序跋、诏令、奏議、書牍、哀祭、傳志、敘記、典志、雜記十一類。
  在清代,在曾國藩之前,社會上已經流行著兩部很有名的古文選本,一部是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纂的《古文觀止》,一部是乾隆年間姚鼐編纂的《古文辭類纂》。這兩部書,各有其優長,影響也都很大。但在許多方面,卻比不上《經史百家雜鈔》。
007.資治通鑒全譯.張舜徽.主編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008.國語全譯.黃永堂.譯注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飨、諷谏、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009.戰國策全譯.王守謙等.譯注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010.貞觀政要全譯.葉光大等.譯注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議和勸谏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011.晏子春秋全譯.李萬壽.譯注
  《晏子春秋》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內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雜上下)不完全真實,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全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眾多陪襯者的形象。這些故事雖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數是有一定根據的,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後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
012.吳越春秋全譯.張覺.譯注
  《吳越春秋》,東漢趙晔撰,是一部記述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史事為主的史學著作。《隋書》和新舊《唐書》均著錄為十二卷,至《宋史•藝文志》則只著錄為十卷,當已有亡佚。該書今存十卷,前五篇述吳事,稱內傳,計有《吳太伯傳》、《吳王壽夢傳》、《王僚使公子光傳》、《阖闾內傳》、《夫差內傳》,記載了從太伯立國到夫差亡國;後五篇述越事,稱外傳,計有《越王無余外傳》、《勾踐入臣外傳》、《勾踐歸國外傳》、《勾踐陰謀外傳》、《勾踐伐吳外傳》,記載了從大禹治水到勾踐稱霸後傳八世失國。其中,於越王勾踐謀吳事記載尤詳,幾乎占了全書一半的篇幅。
013.越絕書全譯.俞紀東.譯注
  《越絕書》又名《越絕記》,是記載我國早期吳越歷史、地理的重要典籍,又稱《越絕》、《越錄》、《越記》等。書名之“絕”,舊有“斷滅”等說,今人考證,當為上古越語“記錄”的譯音,是越國史記的專名。
  《越絕書》所記載的內容,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歷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其中有些記述,不見於現存其他典籍文獻,而為此書所獨詳;有些記述,則可與其他典籍文獻互為發明,彼此印證,因而向為學者所重視。在現代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中,曾有不少人,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絕書》,來考察中國古代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民族史、漢語語言學史、中國歷史地理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並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這說明此書對於以上諸學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014.水經注全譯.陳橋驿等.譯注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郦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郦學”。
  《水經注》全面而系統的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
015.大唐西域記全譯.芮傳明.譯注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為玄奘游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游歷見聞錄。其中,包括玄奘游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
016.徐霞客游記全譯.朱惠榮.譯注
  《徐霞客游記》系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余萬字游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017.史通全譯.姚松 朱桓夫.譯注
  《史通》,唐劉知幾撰,為中國及全球首部有系統地之史學理論專著,全書內容主要評論史書體例與編撰方法,以及論述史籍源流與前人修史之得失。由於《史通》總結唐以前史學的全部問題,因而擁有極高史學地位,對後世影響深遠。此書的編著時間始於唐代武後長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龍四年成書,花了九年時間。
018.文史通義全譯.嚴傑 武秀成.譯注
  《文史通義》是清朝乾、嘉時代著名學者章學誠的著作。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齊,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是著名的史學家,曾經為和州永清縣和亳州編寫縣志和州志,又編寫《湖北通志》,著有《章氏遺書》,從中選出精要部分為《文史通義》,後附《校雠通義》。
  本書是一部開新學術風氣的著作,書中主張借古通今,所論涉及史學、文學、校雠學等多種領域,創見頗多。此校注本不但對原書作了補漏正誤和注釋,還從章氏的全集中征引了一些可供參考的資料。
  章學誠著作《文史通義》想挽救當時的學風。他在《上辛楣宮詹錢大昕》的信裡說:“世俗風尚,必有所偏,達人顯貴之所主持,聰明才俊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載筆之士不思救挽,無為貴著述矣。苟欲有所救挽,則必逆於時越。”他看到當時學風的流弊,想加以挽救。
019.荀子全譯.蔣南華等.譯注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020.說苑全譯.王英 王天海.譯注
  《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西漢時經學家,文學家,目錄學家,曾領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谏、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雜以議論,借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一般以第—則或前數則為一卷的大綱,雜引前人言論陳說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歷史上的實例加以證明。向又編有《新序》一書,性質與此類似。
20a.新序全譯.李華年.譯注
  西漢劉向撰。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僅存十卷。後經曾鞏搜輯整理,仍厘為十卷。內《雜事》五卷,《刺奢》一卷,《節士》二卷,《善謀》二卷。采集舜、禹時代至漢代史事和傳說,分類編纂,所記史事與《左傳》、《戰國策》、《史記》等頗有出入。作者尚編有《說苑》一書,性質與此類似。
021.孫子全譯.周亨祥.譯注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作者是誰呢?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為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膑整理而成,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4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兩座漢代墓葬中同時發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膑兵法》,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孫子主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022.論衡全譯.袁華忠 方家常.譯注
  《論衡》一書為東漢王充(27—97)所作,大約作成於漢章帝元和三年(86),現存文章有85篇。
  東漢時代,儒家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裡占支配地位,但與春秋戰國時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學說打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摻進了谶緯學說,使儒學變成了“儒術”。而其集大成者並作為“國憲”和經典的是皇帝欽定的《白虎通義》。王充寫作《論衡》一書,就是針對這種儒術和神秘主義的谶緯說進行批判。《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疾虛妄之言。“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就是評定當時言論的價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論衡•對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義的哲學文獻。
  正因為《論衡》一書“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於漢代的儒家正統思想,故遭到當時以及後來的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冷遇、攻擊和禁锢,將它視之為“異書”。
023.尉繚子全譯.劉春生.譯注
  《尉缭子》反對迷信鬼神,主張依靠人的智慧,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它對政治、經濟和軍事關系的認識是相當深刻的。在戰略、戰術上,它主張不打無把握之仗,反對消極防御,主張使用權謀,爭取主動,明察敵情,集中兵力,出敵不意,出奇制勝。這些觀點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值得參考的價值。
024.管子全譯.謝浩范 朱迎平.譯注
  《管子》認為,認識的對象存在於認識的主體之外。它說:“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認為,在認識過程中,主體要捨棄主觀臆斷,以外物為認識根據,要反映外物的真實情況。它稱這種認識方法為“靜因之道”,說:“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這在認識論上屬於唯物主義。
025.商君書全譯.張覺.譯注
  戰國末年,秦國所以能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這個歷史功績不能不歸功於商鞅在秦國進行的兩次革新變法。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是什麼,政策措施是什麼,這些答案都反映在《商君書》中,《商君書》是記載商鞅思想言論的資料匯編,又稱《商君》、《商子》。
026.韓非子全譯.張覺.譯注
  韓非口吃(結巴),不善言談,而善於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子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他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
027.墨子全譯.周才珠 齊瑞端.譯注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028.慎子.尹文子.公孫龍子.全譯.高流水 林恆森.譯注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別重視“勢”、“術”、“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礎上提出的不同觀點。“勢”主要指權勢,慎到認為,君主如果要實行法治,就必須重視權勢,這樣才能令行禁止。
  《尹文子》,舊列名家,今本僅一卷,分《大道》上下兩篇,語錄與故事混雜,各段自成起訖。上篇論述形名理論,下篇論述治國之道,可以看作是形名理論的實際運用。其思想特征以名家為主,綜合道法,亦不排斥儒墨。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啟荀子、韓非。《尹文子》的形名論思想,為研究中國邏輯思想史者所重視,其對語言的指稱性與內涵等關系的思考,頗值得玩味。文章善於運用寓言說理,雖然不如“白馬非馬”有名,但是卻很有趣味,其中講一個人,給兒子取名“盜”和“毆”,結果挨了一頓打。拋開讓人猶如霧裡看花般的“道”、“名”、“形”,看看古人的調皮之處,也是一得。
  《公孫龍子》是戰國(前475—前221)後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的著作。公孫龍,相傳字子秉,魏國(今河南省北部)人,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間。他的生平事跡已經無從詳知。中國戰國時期哲學家。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
029.呂氏春秋全譯.關賢柱等.譯注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030.淮南子全譯.許匡一.譯注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031.抱樸子內篇全譯.顧久.譯注
031.抱樸子外篇全譯.龐月光.譯注
  東晉道家理論著作。東晉葛洪撰。葛洪(284—364),字稚川,兩晉時學者、文學家。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曾為司徒王導主簿,又被征為散騎常侍、大著作,不就。後赴廣州,在羅浮山煉丹。
  《抱樸子》今存“內篇”20篇。論述神仙、煉丹、符箓等事,自稱“屬道家”;“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稱“屬儒家”。“外篇”中《鈞世》、《尚博》、《辭義》、《文行》等篇有關於文學理論批評的內容。
  《抱樸子》在道家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認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對道家學派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032.顏氏家訓全譯.程小銘.譯注
  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顏之推撰。七卷,共二十篇。之推(531—591以後),字介。顏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聖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後,又仕於隋。家訓一書在隋滅陳(589)以後完成。
033.夢溪筆談全譯.胡道靜等.譯注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谑、雜志、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藥、歷史、文學、藝術、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余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轶事等約占全書的46%。
034.西京雜記全譯.成林程 章燦.譯注
  《西京雜記》是中國古代筆記小說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該書寫的是西漢的雜史。既有歷史也有西漢的許多遺聞轶事。其中有人們喜聞樂道、傳為佳話的“昭君出塞”,即宮女王嫱不肯賄賂畫工致遠嫁匈奴;“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等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皆首出此書,且為後人為典故。還有一句成語“鑿壁借光”,也是從該書的匡衡的故事中流傳出來的。
035.世說新語全譯.柳士鎮 劉開驊.譯注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因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後人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故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筆記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036.山海經全譯.袁珂.譯注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037.搜神記全譯.黃滌明.譯注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大部分故事帶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此書原本已散,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
038.博物志全譯.祝鴻傑.譯注
  志怪小說集。西晉張華(232—300)編撰,分類記載異境奇物、古代瑣聞雜事及神仙方術等。內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羅很雜,有山川地理的知識,有歷史人物的傳說,有奇異的草木魚蟲、飛禽走獸的描述,也有怪誕不經的神仙方技的故事,其中還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材料。如所記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見織女的傳聞,是有關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原始資料。
  據東晉王嘉《拾遺記》稱,此書原400卷,晉武帝令張華刪訂為10卷,但此說無旁證。《隋書•經籍志》雜家類著錄本書即為10卷。今本內容混雜,文辭疏略,注釋寥寥數則,而且其他著作所引有今本所不載者,當是原書已佚,由後人搜輯而成。該書分類記載異境奇物及古代瑣聞雜事,也宣揚神仙方術。今人范寧有《博物志校證》。
039.唐才子傳全譯.李立樸.譯注
  唐五代詩人簡要評傳匯集。撰者元代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詩,與王執謙、楊載齊名。有《披沙詩集》,已佚。
  此書對中、晚唐詩人事跡所記尤詳,也包括部分五代詩人。按詩人登第先後為序。書中保存了唐代詩人大量的生平資料,對其科舉經歷的記敘更為詳備。傳後又有對詩人藝術得失的品評,多存唐人舊說,其中頗有精辟之見。但所述多有失實、謬誤之處,如謂駱賓王與宋之問唱和靈隱寺,《中興間氣集》為高適所編,李商隱曾為廣州都督等。也有因誤解材料而造成錯誤,如劉長卿傳,記權德輿稱劉長卿為“五言長城”,而據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詩序》,實是劉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等。
040.老子全譯.沙少海 徐子宏.譯注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老子道德經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
  《老子》從古至今有很多種翻譯,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來比較艱難。
041.列子全譯.王強模.譯注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缪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年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042.莊子全譯.張耿光.譯注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游》、《大宗師》等。
043.楚辭全譯.黃壽祺 梅桐生.譯注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並且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044.陶淵明集全譯.郭維森 包景誠.譯注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作過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和彭澤令,四十一歲由彭澤令上辭官歸隱,直至去世。卒後友人私谧“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陶淵明少懷濟世之志,但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東晉與劉宋政權交替之際,政治昏暗、政局動蕩、社會關爭復雜、民族矛盾激化,他的理想輿現實發生了極大的沖突,他逐漸視仕途如棘途,向往平淡自然的生活。同時,魏晉以來玄學勃興、玄言詩盛行,玄學的熏染又使他追求心靈的自適、人格的完整。仕輿隱的矛盾困擾了陶淵明十九年,最終他選擇了在盛年辭官歸隱,再未出仕,表現出固窮守節、正直不阿、淳樸率真的高潔品格。隱居期間,他寫有一些反映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的詩,但更多更好偽是歌詠歸隱生活、描繪農村景色的詩篇,也有一些用意境化手法表現老莊思想、玄畢命題的詩,正因如此,陶淵明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锺嵘《詩品》)。陶淵明的作品繼承了漢、魏、正始之傳統,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內容充實,情感真摯,風格沖淡,韻致悠然,極善用寫意的手法點染出渾樸深遠的意境。
045.文選全譯.張啟成等.譯注
  《文選》30卷,共收錄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選》所署《毛詩序》的作者)、屈原,下迄當時,唯不錄生人。書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陸倕卒於普通七年(526),而蕭統卒於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選》的編成當在普通七年以後的幾年間。全書收錄作品514題。編排的標准是“凡次文之體,各以匯聚。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類分之中,各以時代相次”(《文選序》)。從分類的實際情況來看,大致劃分為賦、詩、雜文3大類,又分列賦、詩、騷、七、诏、冊、令、教等38小類。賦、詩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內容把賦分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門,把詩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等23門,這樣的分類體現了蕭統對古代文學發展、尤其是對文體分類及源流的理論觀點,反映了文體辨析在當時已經進入了非常細致的階段。但由於分類過於碎雜,因而也遭到後世一些學者如章學誠、俞樾等人的批評。
046.唐詩三百首全譯.沙靈娜.譯詩.何年.注釋.陳敬容.校訂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907)二百九十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范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原序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047.宋詞三百首全譯.沙靈娜.譯注
  《宋詞三百首》是最流行的宋詞選本,編者朱孝臧(1857-1931),原名祖謀,字古微,好漚尹,又號彊村、上彊村民,浙江歸安人,其選錄標准,以混成為主旨,並求之體格、神致。
  詞學極盛於兩宋,讀宋人詞當於體格、神致間求之,而體格尤重於神致。以渾成之一境為學人必赴之程境,更有進於渾成者,要非可躐而至,此關系學力者也。神致由性靈出,既體格之至美,積發而為清暈芳氣而不可能掩者也。近世以小惠側艷為詞致斯道為之不尊;往往塗抹半生,未窺宋賢門徑,何論堂奧!未聞有人焉,以神明與古會,而搜集擇其至精,為來學周行之示也。上彊村民先生嘗選《宋詞三百首》,為小阮逸南馨誦習之資;大要求之體格、神致、以渾成為主旨。夫渾成為遽詣極也,能循塗守轍於三百首之中,必能取精用闳於三百首之外,益神明變化於詞外求之,則夫體格、神致間尤有無形之沂合,自然之妙造,即更進於渾成,要亦未為止境。
048.文心雕龍全譯.龍必錕.譯注
  古代文學理論著作。劉勰撰。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502)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魏晉時期,中國的文學理論有了很大的發展。到南北朝,逐漸形成繁榮的局面。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在其歷史發展中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既為《文心雕龍》的出現准備了條件,也在《文心雕龍》中得到了反映。
049.詩品全譯.徐達.譯注
  鐘嵘《詩品》是在劉勰《文心雕龍》以後出現的一部品評詩歌的文學批評名著。這兩部著作相繼出現在齊梁時代不是偶然的,因為它們都是在反對齊梁形式主義文風的斗爭中的產物。
  鐘嵘,字仲偉,颍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生卒年不詳。他在齊梁時代曾作過參軍、記室等小官。他的《詩品》是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以後於今南京寫成的。
050.花間集全譯.房開江.注.崔黎民.譯
  《花間集》是我國五代十國時期編纂的一部詞集,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由後蜀人趙崇祚編輯。本書收錄了溫庭筠、韋莊等18位花間詞派詩人的經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國早期詞史上文人詞創作的主體取向、審美情趣、體貌風格和藝術成就。
052.儀禮全譯.彭林.譯注
  中國古代記載典禮儀節的書。簡稱《禮》,亦稱《禮經》、《士禮》。《儀禮》是記載古代禮儀制度的著作,與《周禮》、《禮記》合稱“三禮”。《儀禮》文字艱澀,內容枯燥,治史者對它望而生畏。但本書是“三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據考古材料及古文獻所知,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其儀節日益繁缛復雜,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
053.禮記全譯.孝經全譯.呂友仁 呂永梅.譯注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有人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054.春秋公羊傳全譯.梅桐生.譯注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055.春秋穀梁傳全譯.白本松.譯注
  《榖梁傳》亦稱《春秋榖梁傳》、《榖梁春秋》,為儒家經典之一。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榖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晉人范寧撰《春秋榖梁傳集解》,唐朝楊士勳作《春秋榖梁傳疏》,清朝鐘文烝所撰《榖梁補注》為清代學者注解《榖梁傳》的較好注本。
057.史記全譯.楊燕起.譯注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069.潛夫論全譯.張覺.譯注
  《潛夫論》共三十六篇,多數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的政論文章,少數也涉及哲學問題。他對東漢後期政治社會提出廣泛尖銳的批判,涉及政治、經濟、社會風俗各個方面,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實相違的黑暗情形,認為這些皆出於“衰世之務”,並引經據典,用歷史教訓警告當時的統治者。把社會的黑暗動亂的根源歸之於統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亂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賢臣身上。他希望明君能任賢使能,忠信納谏,天下就能太平。他建議采取考功、明選等辦法,來改革吏治,反映了當時庶族地主強烈參政要求。他的政論文中有同情人民重視人民的思想,他強調“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這是對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在經濟政策上,他要求重本抑末,重視發展農業生產,愛惜民力,重視對邊遠地區的防御和建設。他反對谶緯迷信,大量揭露官吏豪強奢侈浪費和迫害人民的罪行。
071.傳習錄全譯.於民雄.注.顧久.譯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裡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098.六朝文絜全譯.駱禮剛.譯注
  《六朝文絜》,文絜,取自劉勰“析詞尚絜”之說,六朝骈文選集,12卷,清代編選。許梿,字叔夏,號珊林,生卒年不詳,浙江海寧人,道光進士,於道光五年刻成此書。

相關資源: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收集於互聯網,本站不承擔任何由於內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爭議和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相關內容,謝謝合作! 聯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電驢下載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