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d2k.online]下載基地為您提供軟件、遊戲、圖書、教育等各種資源的ED2K電驢共享下載和MAGNET磁力鏈接下載。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圖書資源 軟件資源 游戲資源 教育資源 其他資源
 電驢下載基地 >> 图书资源 >> 人文社科 >>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叢書)》掃描版,更新第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叢書)》掃描版,更新第
下載分級 图书资源
資源類別 人文社科
發布時間 2017/7/14
大       小 -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叢書)》掃描版,更新第 簡介:   導讀: 資源介紹 語言: 繁體中文 地區: 大陸 圖書fenlei: 文化 中文名: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叢書) 發行時間: 1992年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更新第10本/共10本 簡介: 【叢書封面基本一樣,僅 資源介紹
電驢資源下載/磁力鏈接資源下載:
全選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叢書)》掃描版,更新第"介紹
  導讀: 資源介紹 語言: 繁體中文 地區: 大陸 圖書fenlei: 文化 中文名: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叢書) 發行時間: 1992年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更新第10本/共10本 簡介: 【叢書封面基本一樣,僅 資源介紹 語言: 繁體中文 地區: 大陸 圖書fenlei: 文化 中文名: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叢書) 發行時間: 1992年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更新第10本/共10本 簡介:
【叢書封面基本一樣,僅依卷名變化,以下不再附其他卷封面,僅提供正文圖】
【想從網盤下載的,可以去新浪。方法:用百度查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 + 卷名 即可以看到新浪的鏈接】
我們能夠擁有多少知識?——讀《中國學術名著提要》
  書太多,讀不完。總想著有點兒方便的辦法,多知道一點知識,少花費一點時間,倒不是說想投機取巧,只是想得入門捷徑。記得在大學讀古典文獻的時候,先生們常常提醒我們說,書海無涯苦作舟,苦讀仿佛在書海拼命撐篙,苦讀之外還得有方法,好像撐篙之外還得有羅盤,不然就等於在海上茫無目的地漂流,有了羅盤之外還得有海圖,否則不知道怎麼走,也不知道走到哪兒算是個頭,這海圖就是目錄之書了。開頭讀目錄,真是味如嚼蠟,只是硬了頭皮直看將去,漸漸才讀出一點意思來,讀《四庫總目》一篇篇提要,讓人覺得在古書書架上一一翻揀,讀《書目答問》開列的書單,讓人想象出一個圖書館。於是,對目錄的偏好和職業的習慣就一直使我特別有興趣寫作、購買和閱讀這一類的書,特別是有解題的目錄著作,我的第一部著作其實就是《古代詩文要籍詳解》,而我最近的一本著作也還是關於書的書——《中國經典十種》。
  不過,有一段時間裡,我似乎很不愛看這類提要,因為相當一批提要寫得了無新意而且極其粗率,似乎提要是人人能寫的東西。目錄學仿佛成了一個很容易賺錢的行當,一本一本的工具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濫,似乎這是一個可以降低水准濫竽充數讓南郭先生苟延殘喘的地盤,到了這一畝三分地就可以享受學術審查的豁免權。於是這種輾轉抄撮來的“提要”不是弄得人看不下去,就是害得人常犯錯誤,總是叫人心驚膽戰地生怕踩了地雷落了陷阱,工具成了枷鎖,提要成了誤導,章學誠《校雠通義》序文裡說的目錄之書的“辯章學術,考鏡源流”意義,在這些書裡一點影子也看不見,讀這些書就好像拿了一本錯誤百出的導游圖去游覽一個陌生的國度,搭上了時間和金錢不說,沒准兒還得惹上無盡的麻煩,生一肚皮的閒氣。
  這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是例外,現在手邊有的四大冊即“歷史卷”、“經濟卷”、“語言文字卷”、“哲學卷”,基本上都十分嚴肅可靠,花了幾天時間來看,自覺受益匪淺,這不僅讓我重新有了讀提要的興趣,有了重提目錄之學的想法,而且還想到了一個似乎大而無當的話題:我們能夠擁有多少知識?
  一
  我曾經說過,寫論文和寫提要不同,寫論文雖然難,但好壞只關乎自己,寫得草率只是自損名聲,別人大不了不讀,最多不過是讀後哈哈一笑。而提要寫起來看似容易,但因為好壞關乎他人,所以寫得好是應該,寫得馬虎卻是損人精力,別人讀了以為如此,卻不料上了一當,結果一直以為如此卻事實其實如彼,鬧不好讓人一輩子蒙在鼓裡。比起時下一些草草而成的目錄來,《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在知識的准確性上要讓人放心得多。
  其實說來也不難,只要寫的人真的認真去讀他要介紹的那本書。舉幾個例子,關於南朝顧野王的《玉篇》,楊劍橋先生用近八頁的篇幅,對《玉篇》的版本、作者、體制、內容、意義做了詳細的評介,特別是對原本《玉篇》與今本《玉篇》的差異及原本的價值進行了頗為專業的介紹,指出原本《玉篇》的體例可以考見辭書學的發展、引書可以作為考校古籍的依據、反切可以用作探尋古音的參證、釋義可以作為研究文字訓诂的資料,所說有根有據,甚至有簡表為證(語言文字卷,310~311頁);易林先生所寫之《馬氏文通》提要也是如此,在這篇長達九頁幾近萬字的提要中,作者不僅細致地說明了《馬氏文通》在中國語法學史上的意義在於“標志著漢語的語法研究已經脫離了傳統訓诂學的范疇,而卓然成為一門獨立的生機勃勃的學科”,建立了完整而系統的漢語語法體系,總結和發現了漢語特有的許多語法規律,分析了大量古漢語例句,而且進一步指出了草創者的缺陷,如術語、引例、解釋之不一,如從意義出發來研究語法,特別是生硬地套用拉丁語法來解說漢語,以致於忽略了漢語的特殊性(同上,426~429頁);又如《淮南子》提要,除了版本、作者、篇目的例行介紹外,還從“道”的本質、“道”的演化說到這種以“道”為中心的思想在養生、歷史、自然、社會方面的邏輯展開與實際應用,作者賀聖迪先生特別指出了常常被哲學史放在較次要位置的《淮南子》“對以往文化的搜集整理,較之稷下學派和呂不韋規模更為宏大……對當時哲學所能論及的各種問題作了概括和總結,在各成系統的基礎上,以道連貫起來,形成有內在邏輯次序,前後較為一貫的理論體系”,這種看法是很公正的(哲學卷,148~149頁)。
  其實,提要雖是小文,要寫好恰恰要大知識,西洋也罷,東洋也罷,那些稱作“辭典”或“提要”的工具書常常出自專家手筆舉兩個與中國有關而又是最近的例子,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魯惟一主編的《古代中國典籍導讀》(Michael Loewe edited,Early Chinese Texts,A Bibliographical Guide,Berkeley,1993),日本著名學者野口鐵郎、坂出祥伸、福井文雅、山田利明聯袂編著的《道教事典》(平河出版社,1994),就相當出色。前者已有中譯本,並可參看李學勤《西方漢學對中國典籍的研究》關於前者的介紹(《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年第11期)。,這樣才能保證它的准確與權威,所以西人著述常常引用辭典或百科全書,而我們有時之所以會羞於引用此類辭典或百科全書,原因之一正是因為這類辭典與百科全書的名聲被那些粗制濫造的“假冒偽劣”產品弄壞了。《中國學術名著提要》之所以做得比較好,原因之一不過就是作者多是“當行裡手”,以獅子搏兔、牛刀割雞之力來寫而已。例如《成唯識論》提要,在七頁篇幅中,把歷來被視為畏途的佛教唯識學的基本概念“八識”、“三性”、“五位”及異熟、思量、了別三境,見、相二分、,本有、新熏兩種種子,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四緣,說得原原本本、清清楚楚,作者陳士強先生曾撰寫過《佛典精解》,對這種書自然是十分了解,而對寫這種書的提要更是十分熟悉(哲學卷,356~362頁)。而方言一部中《方言》、《蜀語》、《通俗編》、《吳下方言考》、《恆言錄》、《越諺》、《拍掌知音》、《方言藻》、《福建方言志》、《新方言》、《客方言》、《現代吳語的研究》、《閩音研究》、《廈門音系》、《唐五代西北方音》、《鐘祥方言志》、《粵音韻匯》、《湖北方言調查報告》、《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四聲實驗錄》、《音位標音法的多能性》、《語言學論叢》,這二十二篇雖然篇幅不如上述幾篇那麼長,但都言簡意赅,合起來幾乎可作一篇方言學研究史來讀,這是語言學家游汝傑先生所撰,游氏當年曾著《方言與中國文化》,他以專家的修養來寫專業內的名著,自然得心應手,並不是什麼難事(語言文字卷,553~621頁)。
  二
  說不難其實也難,沒有多年積累的知識不行,沒有認真寫作的精神也不行,就在這一點上,許多提要和辭典可以分出高下。我覺得可以用一個比較笨的方法來看一本提要或辭典的水准,就是看看提要或詞條中有沒有一定的文獻征引與參考資料。有一種寫法在現在已經很流行了,就是輾轉抄撮,據一位朋友說,有人能把幾本同類書拆散輸入電腦,然後合並同類項、取其公約數,“拼接了再撕碎,撕碎了再拼接”,於是一部新著就問世。著作尚能如此,提要又有什麼不能如此的?可是,如果要求征引文獻、注出資料,恐怕就不那麼容易憑糨糊和剪刀做批量生產了。至少,在他抄撮的時候,也要花一些工夫,不能那麼輕松,哼哼小曲、呷著咖啡就炮制一條,怎麼也得放下手中煙卷在書架上抽幾本書來翻翻。如果要評價《中國學術名著提要》的撰述,正不妨看看它每一條中間所引述的文獻資料,後面所附的研究書目,在這厚厚幾大本提要中,相當多的提要都引證了不少相關文獻,提供了一個或多或少的書單,我以為這是該書的一個很大的優點。像《史記》提要後面所開列的校補考訂書目、今人研究書目,當然並不足奇,因為《史記》的注釋考訂評述實在太多,搜羅起來不大費事(歷史卷,9~10頁)。但是,關於一些並不引人注目的學術著作的參考文獻,就不是隨便抄抄就可以開列出來的了,比如說鄒振環先生所作《本國文化史大綱》提要,就開列出日本中西牛郎《支那文明史論》(劉陶譯)、田口卯吉《中國文明小史》(廣智書局,1903)、白河次郎《支那文明史》(競化書局,1903)等在20世紀初譯成中文的日人所寫中國文化史著作,暗示了楊東莼此書的史學淵源;而范兵先生所作《中國文化史》提要,則引述了出自《圖書評論》第一卷第三期英士所撰書評及《清華學報》第八卷第二期胡適所撰書評,這不僅有助於提要的說服力,而且能夠給讀者提供進一步查詢探索的線索(歷史卷,266~271頁);同樣,在關於《王侍郎奏議》的提要後面,作者張遠先生也開列出研究著作有吳晗《王茂蔭與鹹豐時代的幣制改革》、趙靖等《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上冊、葉世昌《中國經濟思想簡史》下冊、侯厚吉等《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稿》第一冊等四種參考書(經濟卷,489~490頁)。這種文獻資料的介紹,也是一種坦白誠實的表現,既涉及自己看過多少書,也關乎自己采用了別人多少說法,讓讀者了解自己的底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暗度陳倉,不聲不響地抄了別人的說法。
  三
  當然,還應該提到的是這部提要的書目遴選。書海浩瀚,古往今來弄學術的人也太多,可以算學術的書也不少,古代的經過時間的淘汰,倒還有一個大體一致的說法,但近代現代的眾說紛纭,就要看設計者心裡有沒有個自己的主心骨、大主意了,所以首先應該稱道的就是這部《提要》兼收古今的勇氣。但什麼是學術名著?這又要設計者有一個自己的學術史眼光,近幾十年來時代變遷,標准屢易,學術史被政治和道德左右夾持,總是沒有自己的立場,所以弄學術史的人多有小結裹而難有大判斷,要在書海裡披沙揀金,懷裡沒有揣一塊試金石是不行的,所以接著應該稱道的就是這部《提要》鑒別名著的眼光。可以舉幾個例子。歷史卷中收錄了夏曾佑的《中國歷史教科書》,這是一部曾經被人遺忘了的歷史學著作,但是,作為中國近代最早的現代體例的歷史著作,它改變了傳統的紀傳、編年、紀事本末體的形式,第一次對中國歷史作了分期的描述,“把歷史看作是一個進化發展的過程,打破了中國舊史以帝王將相家譜為主線,以王朝循環為階段的傳統”(歷史卷,96頁),在學術史上自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特別是考慮到它在本世紀初幾乎是對一代人的影響,把它列為“名著”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倒是缺了它,學術史反會少了一個必要的環節。語言文字卷中收錄了汪榮寶《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及沈兼士《右文說在訓诂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這種近人所著,既非大部頭專著,又非後人公認不移的定論,收錄到“名著”中來就需要有一些眼光。其實前者為韻部擬測音值,考察漢語與外語的對音,“為漢語音韻學開辟了新途徑”(語言文字卷,136頁);後者從一個向來被視為謬誤的“右文說”中探討尋找漢語字詞本來意味的途徑,其實對後來的“同源說”等語言研究思想有很大的啟迪,“實在是近代訓诂學上的重要著作”(同上,222頁),至少外行如我者讀了之後覺得很有收益。哲學卷中收錄了被今人視為醫書的《黃帝內經》、《傷寒論》和被視為農書的《齊民要術》。在過去,這類書雖然在哲學史上也會被偶然提到,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哲學史還是把它們歸入另冊的。近來,人們在中國思想世界的研究中逐漸意識到,中國思想世界的“哲學”與西方那種形式整齊、邏輯嚴密、層次分明,以主體、客體二分探索世界的哲學是不同的,中國思想世界的內在理路貫通方式並不區分不同領域的規則,而是極富有整體的穿透力的,所以,中國的哲學表述決不能只在智者的思想著述之中尋找,也要在非思想的文字遺留中去鉤稽,如方技、數術、兵書,《提要》酌收醫書、農書,頗合思想研究這一趨向。
  四
  我並不認為這部《提要》十全十美,只是看慣了不負責任的偽劣作品之後,突然看到了這樣一部至少是下了工夫的工具書,有些喜出望外罷了。嚴格地說,這部提要在書目遴選、體例安排、提要撰寫以及排印校對各個方面,不必吹毛求疵就有可以挑剔的地方。比如哲學卷沒有收錄緯書,漢代哲學思想就缺了一塊而不能盡復原貌;沒有收入《五行大義》,前期五行思想就不能有全面反映;沒有收錄《說文解字》,就受了傳統哲學史觀念的制約而忘記了語言文字中所蘊涵的思想意味;而特意收錄楊王孫《論裸葬書》,大概只是因為它是“提倡無鬼神思想”,其實區區四百字的一篇短文是否比其他未能入選的論著更有“名著”的資格實在是很可疑的。又比如歷史卷何以要用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這種方式fenlei,以至於《中國歷史教科書》、《國史大綱》、《中國通史簡編》與紀傳體的《史記》《漢書》同類,《中國文化史》、《中國社會史綱》、《青銅時代》與《尚書》《逸周書》同類,《日本國志》不入地理而入典章制度,《客家研究導論》不入史考史論而入雜史,都是令人不能理解的。鄭樵《通志·校雠略》所謂“類例既分,學術自明,以其先後本末具在”,“類例”分明的意義不止在形式與fenlei例如哲學卷的“先秦兩漢編”既然收了《國語》,為何不收《左傳》,就不太讓人能夠理解。
  特別是一些提要對名著的解說,在內容體制的分析、研究著述的介紹和學術思想價值的評估方面,似乎尚有商榷的余地。舉一些例子。關於內容體制的分析,如語言文字卷《說文解字》提要,提要稱許慎“為糾正今文學家說字解經的錯誤”而作《說文》,將許氏劃為古文經學一脈,似乎並不合適。李學勤先生在《〈今古學考〉與〈五經異義〉》中已經舉例指出,許慎雖多用古文,但也兼用今文,並不是“是古非今”。而批評許氏將“一”列為第一部的思想是根據漢代陰陽五行家唯心主義哲學,未免有些以今人的二元論哲學來規范古人,犯了用籃球規則規范足球比賽的毛病。至於說《說文》的一個缺點是用文字學原則的部首編排法於檢字不便,更是苛求,許氏此書本身是文字之書,不用文字學原則安排部首又當如何?其實要說《說文》部首的缺點,恰恰是其文字學原則貫穿得並不徹底,除了分所不當分的如“白”與“自”、“首”,建所不當建的如“蓐”、“教”、“放”、“箕”、“奢”之外,把聲旁作部首就是違背“以形為經”、自亂文字學體例的做法,如卷三上立“句”部、卷九上立“後”部、卷十二上立“不”部等等。關於研究著述的介紹,如歷史卷《水經注》提要,提要以一頁的篇幅介紹歷代研究校勘《水經注》的情況,於近代諸家提到王國維、孟森,於現代諸家提到陳橋驿的《水經注研究》乃至日本的森鹿三的譯本,卻沒有提到段熙仲的校本,也沒有提到用了多年精力的胡適,這實在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實,胡適晚年對《水經注》的研究,無論有何偏見,但是在《水經注》的研究史上都是繞不開的一個重大事件。又如哲學卷的《理惑論》提要,提要的後面介紹了從明代胡應麟《四部正訛》以來對《理惑論》的研究,其中提到了孫诒讓、梁啟超、湯用彤、周叔迦、呂澂及日本的山內晉卿、福井康順、常盤大定、松本文三郎,法國的馬司帛海(應為馬司帛羅,通譯馬伯樂,即法國著名漢學家Henri Maspero,其關於《理惑論》之論文發表於河內出版的《法國遠東學院雜志》),卻偏偏沒有提到余嘉錫的《牟子理惑論檢討》(《燕京學報》二十期)、法國伯希和的《牟子》(1920年《通報》),也沒有提到胡適的《論牟子理惑論》、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和陳觀勝《中國佛教:一個歷史考察》(Kenneth SChen,Buddhism in China:A Historical Survey)
  胡適有兩封給周叔迦的信,雖然很短,但提出了《理惑論》作於漢魏之間的幾個重要證據(《胡適論學近著》第一集卷二)。湯用彤書總結了各家考據,相信《理惑論》成於漢魏間,並說明牟子“援引《老》、《莊》一申佛旨,已足徵時代精神之轉換”(湯書,中華書局,1983,第55頁)。陳觀勝書雖然不是專門的考據,但綜合了兩種對立的意見,指出對《牟子》不必采用一次性編成的觀點,而可以把它看成是部分出自3世紀,但後來經歷了不斷的修正的文本,所以人們“可以在其中發現思想轉移的線索,於是,這篇東西就不僅在佛教史上而且在中國思想史上都有了關鍵性意義”(陳書,普林斯頓大學,英文版,第40頁)。這種看法極其重要,似乎也可以一提。再如,語言文字卷《金文編》提要,作者可能沒有來得及看到新出的博士文庫中,有一本專門為此書所作的《金文編訂補》(陳漢平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參見張政稂為此書所作書評,《學術集林》第2輯,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關於學術思想價值,我以為不僅要考慮評判的價值尺度,而且頗費躊躇的是以什麼術語、語氣來評價,如前面提到的《淮南子》提要,介紹部分寫得頗好,但在末尾評論時,卻用了西洋哲學式的套語,說它在“宇宙發生論和形神論超越前人,在天文、地理、生理、物理等學科上有新創見,從而成為中國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重要一環”,但是緊接著又說,它“所含的天人感應、災異禁忌、神仙長生、人生而靜等觀點,在當時與後世也都產生了消極影響”(哲學卷,149頁)。這就讓人產生了疑問,《淮南子》既然有如此的“迷信”思想,它能是“唯物主義哲學”麼?用唯物唯心的二元觀來區分一種思想的屬性,能解釋中國古代的著作精神麼?其實,中國古代思想世界的理路,並不按照西洋式的邏輯運作,穿透自然、社會、人類各個領域的中國式思想表述,也不必用唯物”、“唯心”來劃分,如果“哲學”是指那些用西洋術語來表達的、以形式邏輯為骨骼的、以主客相分為前提的學術,那麼中國思想寧可不要用“哲學”二字來作標志還好些。又如《文史通義》提要,在評價此書時談道,“缺陷主要表現在作者遵守‘時王之法’的政治立場上,維護程朱理學,以及宣揚舊宗法倫理的傾向”(歷史卷,509頁)。我實在不太明白,這裡所說的缺陷,究竟有什麼人能在清代就自覺地避免,程朱理學在清代並沒有受到像近代那樣的挑戰,舊的宗法觀念還是那個社會普遍秩序的依據,為何要求章氏“寅吃卯糧”那麼“超前”?倒是中國歷史著述的一個普遍習慣是把古代社會看成是一種不言自明的合理制度,而當代社會思想文化都不具備合理性,那麼章氏“尊時王”的這一立場是否也有像一直被稱贊的“法後王”那樣積極的歷史意義?我並不是說應該站在“時王之法”的立場,只是提出相反的例證來說明這一立場並不構成所謂“缺陷”。如尼維森在《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中也看到章氏的這一點,但他的評價是,章氏的這一思想是“革命的,又是權威主義的”;他指出章氏在這一點上與過去的儒家不同,他關心的是,“把現存的制度與秩序這一真實重要的事實,重新整合到知識與文字的世界中,從而變革知識與文字世界”尼維森(David SNivison),The Life and Thought of Chang HsuehCheng,1738-1801,pp168-169,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評價如此相異,是否可以提醒我們在提要中應當謹慎使用那些充滿意識形態意味的或者依據時下價值觀念的評價術語?當然我並不主張使用《四庫全書總目》時代冬烘而且不傳達信息的文言來寫提要,因為語言畢竟是有時代性的,西洋的術語包含的是西洋人思考的觀念,古代的文言傳達的總是舊時的情調。《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提要在介紹作者阮元時用了一段頗有古風的半文言:“阮元好古文奇字,每摩挲一器,拓釋一銘,俯仰之間,辄心往於數千年前。”(語言文字卷,375頁)這段話能給人什麼感覺?是引人對阮元產生仰之彌高的崇敬之心,還是使人對舊時產生追懷往事的思古幽情?提要是用語言文字在最精簡的篇幅內向讀者提供最豐富的信息,這種語句似乎在提要中不宜出現,而應當挪移到散文裡去。一入其門,即受制約,一用其言,即著其色,意義為言語所束縛,這大概就是例子
  此外,可以提出來的是這種作為工具書的提要,應當盡可能減少排印的錯誤,我匆匆看過,就發現各卷都有一些誤植的字,如《大戴禮記》之誤為“大載禮記”、“戴德”之誤為“載德”(經濟卷,第3頁),《藥地炮莊》之誤為“藥地山莊”(語言文字卷,第172頁)、“傳至顏山農”之誤為“傳玉顏山農”、“不惜”之誤為“之惜”(歷史卷,第373、523頁),“福井康順”之誤為“禍井康順”(哲學卷,第225頁),等等。。
  五
  不管怎麼說,《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已經出版這四大冊是很出色的,在工具書太多粗制濫造的今天看到這樣的嚴肅著述,實在讓人興奮,我寫過這類書,也編過這類書,深知這種書編寫的困難,也深知這種書的意義。從《出版說明》中看到,這部《提要》不僅包括已經出版的哲學、歷史、經濟、語言文字這四冊,而且還將出版文學、藝術、宗教、經學、政治法律、教育、科技等卷,“使之成為一部類似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大型工具書”,這實在很令人企盼。《四庫提要》在近現代,不知是多少學人的讀書入門捷徑,不知給多少學人提供了治學進門鑰匙,但是畢竟斗轉星移已經過去兩百余年,舊學尚存,新知漸積,靠《四庫》已經遠水不解近渴。
  手抄變為雕板,雕板變成活字,電腦又把印書變作一種輕松的藝術,手指輕輕一動,書就一頁頁地出現,書太多了,不知是誰發明一個叫“知識爆炸”的詞眼,把諾貝爾發明的那種東西的威力移過來形容知識,真的讓人很惶惑。有人算過一筆賬,一個人從二十歲起每天讀一卷史書,那二十五史、左傳國語通鑒十通、雜史筆記、野史方志、日記年譜,從上古讀下來,終其一生,還沒有讀到辛亥革命,更不論古代還有大量文集、成批檔案,近代還有許多雜志、成噸報紙,現代又加上了濃縮得密密麻麻的磁盤、光碟,《莊子》的《秋水》一篇裡河伯見大海時那種爽然若失正是我們現代人面對知識時的心情,人腦畢竟不是電腦,它載不動這許多書。但是,話說回來,電腦也不是人腦,它不能把知識化成修養與智慧,於是人還是得想出辦法來在自己的頭腦中盡可能裝知識,“一物不知,則以為恥”固然是舊時士大夫的說法,但“不知一物,不以為恥”也不應該是今天讀書人的德行,所以說來說去,書還是要讀的,不管你出於實用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的涵養。
  但是,我們能夠擁有多少知識?或者換個說法,我們怎樣才能擁有更多的知識?我想,提要是一種至今不能說它過時的手段,在精心撰寫的提要中濃縮了許多知識,它仿佛把古今的圖書用一種微縮膠卷的方式存放在一本書裡。今天的人不再像過去的人那樣,憑著幾部書就可以謀取功名,更不可能“半部《論語》治天下”,用一個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處理一切,當然也不必把每部書都背得滾瓜爛熟提頭知尾,當別人說起某個話題來就可以引經據典地背誦一段。現代人應該除了專業之外,對各種知識都有涉獵,要看的書太多,可以讀一讀提要,仿佛記下門牌號碼,等待有朝一日空下來時慢慢拜訪,似乎領一把鑰匙,盡管還沒進門但已經有了入門的權力。現代人懂得使用電話簿,也應該懂得使用提要來補充知識,一個記下圖書館的門牌號碼並且有了鑰匙的人就好像擁有整個圖書館,人們不能親自到世界各地旅游,但可以借助電視、電影、書籍、圖冊去周游世界,古人稱這種方法是“臥游”,讀提要,也是“臥游”。我們只是希望,提要都應該像這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一樣,提要的作者應當知道他們的向導作用,切不可掉以輕心馬馬虎虎地把人引錯了路,給人們展示了一個錯誤的知識世界。
  1995年5月18日
  原載《中國書評》(香港)總第6期,1995年7月。(《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周谷城主編,語言文字卷,胡裕樹主編;哲學卷,潘富恩主編;經濟卷,葉世昌主編;歷史卷,姜義華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1994年陸續出版)

(叢書)出版說明:
  中國學術名著是中國文化的璀璨瑰寶,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人民學識和智慧的結晶。為了弘揚祖國文化,給炎黃子孫和外國友人學習並研究中華典籍提供方便,我們組織專家編纂了穴中國學術名著提要》這套大型叢書。
  本叢書共收錄商周至現代(截止一九四九年》的著名學術著作(篇》約三千種,分為文學、藝術、語言文字、歷史、哲學、宗教、經學、經濟、政治法律、教育、科技等卷。每一卷又分綑類。解說的內容包括:書名《異名、略稱》;正文;版本《擇舉有影響的常見的版本》,作者《姓名、字號、生卒年、籍貫、主要經歷和學說、著述、生平史料》;寫作經過及成書年代;內容大意《總說、序跋、章節篇目、要點特色》學術影響;研究情況等。待各卷出齊以後,還將做合成增補工作,使之成為一部類似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大型工具書。
  復旦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十月
(教育卷)內容提要:
本書收錄先秦至一九四九年之前論述或論及中國教育的學術名著一百四十部《篇》。共分四編:先秦兩漠;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和近現代。古代部份著重反映以儒家為主線,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教育思想與教育制度發展的軌跡;近現代部份,則著眼於我國近代化啟動以後,站在歷史前沿的教育家對現代教育輿優秀傳統教育相結合的探索所獲得的成果。全書注意對每一部(篇》著作的屜史作用的定位。
內容截圖

(經濟卷)內容提要:
本書收綠先秦兩漢至一九四九年以前我國歷代經濟名著二百二十二部(包括單篇)。分篇七編,先秦兩漢編;魏晉南北朝隋唐編;宋元編;明代編,清代編,近代編;現代編。所收著作反映了曆代學者的經濟主張,或紀錄了不同時期的生產力、生意關係、財政經濟政策等情況,封研究我國經濟思想史輿經濟史極有價值。書中對這些著作的作者、版本、著述緣由、著作性質、章節篇目、內容大意、影響及研究情況,均有精當的解說。
內容截圖

(科技卷)內容提要:
中國歷代科技名著,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從事生產實踐和科學探索的智慧的結晶,是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尤其是在明代以前的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的許多科學研究成果曾一度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廣泛流傳到東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大,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令人矚目的重大貢獻。本書共收錄先秦至近代的科技名著三百四十九部,分為數學、天文、地學、農學、醫學、生物、化學、物理與工程工藝技術、綜合等九大類,對它們的內容、價值以及研究狀況作了詳細的解說。從中可以了解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歷史進程和重大成就,吸收發揚前人的勤奮和創造精神,以推進今天的建設事業。
內容截圖
目錄: (教育卷)
前言//先秦兩漢編//尚書//周易//周禮//...//魏晉南北朝隋唐編//人物志//孔子家語//嵇康集//傅子//...//宋元明清編//安定言行錄//溫國文正公文集//王文公文集//張載集//...//近現代編//海國圖志//西學東漸記//盛世危言//請推廣學校折
(經濟卷)
先秦兩漢編// 夏小正// 周禮// 墨子// 孟子// 商君書// 管子// 荀子// 韓非子・五蠹// 呂氏春秋// 新語// 新書// 淮南子// 春秋繁露// 史記・平書// 史記・貨殖列傳// 監鐵論// 勝之書// 新論// 漢書・食貨志// 四民月令// 夫論// 申鑒// 昌言//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編// 傳子// 錢神論// 劉子// 齊民要術// 魏書・食貨志// 隋書・食貨志// 晉書・食貨志// 茶經// 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 通典・食貨// 策林// 平賦書// 耒耜經// 四時纂要// 舊唐書・食貨志// 宋元編// 舊五代史・食貨志// 冊府元龜・邦計部// 富國策// 新唐書・食貨志// 吳中水利書// 夢溪筆談// 書// 營造法式// 北山酒經// 糖霜譜// 東京夢華錄// 陳專農書// 救荒活民書// 歷代制度詳說// 泉志// 通志・食貨略//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玉海・食貨// 夢粱錄// 梓人遺制// 農桑輯要// 文獻通考// 王祯農書// 農桑衣食撮要// 可方通羲// 治河圖略// 史・食貨志// 金史・食貨志// 宋史・食貨志// 明代編// 元史・食貨志// 大學術義補// 便民圖纂// 漕河圖志// 浙西水利書// 荒政叢言// 問水集// 吳江水考// 三吳水利錄// 布錄// 四友齋叢說// 治水筌蹄// 潞水客談// 續文獻通考// 荒政考// 河防一覽// 宛署雜記// 松窗夢語// 廣志繹// 典故紀聞// 甘薯疏// 農政全書// 冬官記事// 荒政// 吳中水利全書// 天工開物// 沈氏農書// 清代編// 天下郡國利病書// 日知錄// 明夷待訪錄// 蘇州織造局志// 噩夢// 治河奏績書// 河防述言// 潛書// 閱世編// 廣東新語// 居濟一得// 平書訂// 行水金鑒// 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 明史・食貨志// 康濟錄// 授時通考// 陶冶圖說// 錢// 陶說//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續通典・食貨// 續通志・食貨略// 清朝文獻通考// 清朝通典・食貨// 清朝通志・食貨略// 景德鎮陶// 古泉考// 陶廬雜// 木棉譜// 庚辰雜著// 農宗// 浮邱子// 粵海關志// 宋會要輯稿・食貨// 幾輔水利// 錢敝言// 近代編// 聖武記・軍儲篇// 海國圖志・籌海篇// 鈔敝論// 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 石渠馀紀// 校廬抗// 王侍郎奏// 營田輯要// 園文外編// 租// 危言// 盛世危言// 適可齋記言// 庸海外文編// 仁學// 續富國策// 勸學篇// 前足集// 新政真诠// 原富// 邵氏危言// 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 外資輸入問題// 經世財政學// 論社會革命當與政治革命行// 悲佃篇// 大同書// 理財救國論// 清朝續文獻通考// 清史稿・食貨志// 張季子九錄・寶業// 現代編// 民國財政史// 中國入口論// 寶業計劃// 民生主義// 經濟侵略下之中國// 中華敝制史// 藕初五十自述// 楊杏佛講演集// 無形資產論// 監政辭典// 新元史・食貨志// 中國資本主義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其發// 展及其前途// 中國國際貿易概論// 中國人口問題// 中國新工業發展史大綱// 農業經濟學// 現今中國的土地問題// 中國田制史// 新經濟學大綱// 人口問題// 財政學// 統計學大綱// 經濟學大綱// 財政學// 會計學// 中國經濟思想史// 貨敝學// 通俗經濟學講話// 中國金融研究// 中國金史// 中國商業史// 中國田賦史// 鄉村建設理論// 中國交通史// 中國稅制史// 中國度量衡史// 中國救荒史// 古錢大辭典// 中國水利史// 江村經濟// 晚清五十年經濟思想史// 農業經濟學// 經濟學概論// 中國棉業之發展// 中國經濟史講稿// 中國經濟建設之路// 工業化與中國工業建設// 中國工業化計劃論// 中國經濟原論// 中國經濟史綱// 生產建設論// 中國農業經濟史// 中國近百年經濟思想// 貨敝學總論// 歐美經濟學史// 農業與工業化// 中國國民所得// 廣義經濟學//
(科技卷)
數學類// 周髀算經// 九章算術// 孫子算經// 數術記遺// 九章算術注// 海島算經// 張邱建算經// 五曹算經// 五經算術// 緝古算經// 夏侯陽算經// 數書九章// 詳解九章算法// 乘除通變本末// 田畝比類乘除捷法// 續古摘奇算法// 測圓海鏡// 益古演段// 算學啟蒙// 四元玉鑒// 九章算法比類大全// 直指算法統宗// 方程論// 籌算// 平三角舉要// 弧三角舉要// 勾股舉隅// 幾何通解// 幾何補編// 少廣拾遺// 筆算// 環中黍尺// 塹堵測量// 方圓冪積// 度算釋例// 割圓密率捷法// 加減乘除釋// 衡齋算學// 開方說// 象數一原// 求表捷術// 方圓闡幽// 垛積比類// 行素軒算稿// 天文類// 大戴禮記・夏小正// 禮記・月令// 五星占// 淮南子・天文訓// 漢元光元年歷譜// 史記・天官書// 漢書・律歷志// 靈憲// 渾天儀圖注// 乾象術// 宣夜說// 昕天論// 穹天論// 安天論// 晉書・天文志// 乙已占// 步天歌// 開元占經// 大衍// 新儀象法要// 授時// 革象新書// 七政推步// 律融通// 戊申立春考證// 古今律考// 渾通宏圓說// 歷典// 崇祯書// 學會通// 天經或問// 中呈// 曉庵新法// 五星行度解// 中西經星同異考// 學疑問// 揆日候星紀要// 學疑問補// 交會管見// 五星紀要// 二儀銘補注// 象考成// 象考成後編// 御定儀象考成// 地圓論// 日法朔馀強弱考// 新測中星圖表// 儀象考成續編// 西學圖說// 歷代長術輯要// 諸天講// 變星研究法// 星象統箋// 歷法通志// 地學類// 尚書・禹貢// 山海經// 管了・地圖// 管子・度地// 管子・地員// 管子・地數// 秦國縣地圖// 長沙國地形圖// 淮南子・墜形訓// 史記・鄒衍傳// 史記・貨殖列傳// 五真形圖// 漢書・地理志// 禹貢地域圖序// 華陽國志// 佛國記// 水經柱// 海濤志// 海潮論// 禹跡圖// 華夷圖//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雲林石譜// 地理圖// 諸蕃志// 平江圖//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 桂州城圖一// 長春真人西記// 河源記// 與地圖自敘// 島夷略// 田家五行// 雨氣候親機// 海道經// 瀛涯勝覽// 兩種海道針經// 鄭和航海圖// 楊子器跋與地圖// 廣與圖記// 王士性地理書三種// 北山記// 皇明職方地圖表// 徐霞客記// 柳庭與地偶說// 異域錄// 海國聞見錄// 水道提綱// 乾隆內府地圖// 海潮輯說// 西域水道記// 農學類// 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 汜勝之書// 四民月令// 齊民要術// 茶經// 耒耜經// 四時纂要// 荼錄// 東溪試茶// 品茶要// 書// 宣和北苑貢茶// 耕織圖// 農書// 種藝必用// 農桑輯要// 王祯農書// 農桑撮要// 種樹書// 救荒本草// 便民圖纂// 野菜譜// 農說// 勸農書// 目諸疏// 北耕// 農遺雜疏// 農政全書// 野菜博// 國民天// 沈氏農書// 養馀月令// 補農書// 老圃良言// 農共記// 農桑經// 豳風廣羲// 知本提綱// 授時通考// 農圃便覽// 三農記// 金薯傳習// 甘薯// 農言著實// 浦泖農谘// 馬首農言// 醫學類// 五十一病方// 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 難經// 中藏經// 傷寒雜病論// 經// 針灸甲乙經// 肘後備急方// 炮炙論// 劉涓子鬼遺方// 本草經集注// 諸病源候論// 備急千金要方// 銀海精微// 新修本草// 食本草// 外台秘要// 四部醫典//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顱顱經// 太平惠方// 人腧穴針灸圖經// 圖經本草// 蘇沈良方// 證類本草// 壽親養老新書// 濟總// 小兒藥證直訣// 普濟本事方//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素問玄機原病式//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醫學啟源// 醫說// 儒門事親// 婦人良方// 脾胃論// 洗冤集// 陰證略例// 飲膳正要// 世醫得效方// 格致馀論// 丹溪心法// 普濟方// 正體類要// 解圍元薮// 本草綱目// 針灸大成// 外科正宗// 景岳全書// 溫疫論// 視瑤函// 辨證// 醫宗金鑒// 幼幼集戈// 溫熱論// 臨症指南醫案// 本草綱目拾遺// 老老恆言// 溫病條辨// 醫林改錯// 霍亂論// 血證論//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醫學衷中參西// 藥醫學叢書// 生物類// 毛詩草木烏默魚疏// 南方草木狀// 竹譜// 禽經// 筍譜// 洛陽牡丹記// 桐譜// 荔枝譜// 芍藥譜// 洛陽花木記// 蟹譜// 菊譜// 桂海虞衡志// 橘// 秀// 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清式營造則例// 綜合類// 博物志// 物理論// 物類相感志// 格物粗談// 夢溪筆談// 天工開物// 物理小識// 幾暇格物編//
相關資源: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收集於互聯網,本站不承擔任何由於內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爭議和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相關內容,謝謝合作! 聯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電驢下載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