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d2k.online]下載基地為您提供軟件、遊戲、圖書、教育等各種資源的ED2K電驢共享下載和MAGNET磁力鏈接下載。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圖書資源 軟件資源 游戲資源 教育資源 其他資源
 電驢下載基地 >> 图书资源 >> 人文社科 >>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SamuelP.Huntington 塞缪爾-亨廷頓)文字版,版面精確還原[PDF]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SamuelP.Huntington 塞缪爾-亨廷頓)文字版,版面精確還原[PDF]
下載分級 图书资源
資源類別 人文社科
發布時間 2017/7/10
大       小 -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SamuelP.Huntington 塞缪爾-亨廷頓)文字版,版面精確還原[PDF] 簡介: 中文名 :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原名 : POLITICAL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作者 : SamuelP.Huntington 塞缪爾-亨廷頓 譯者 : 王冠華 劉為 沈宗美 資源格式 : PDF 版本 : 文字版,版面精確還原 出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書號 : ISBN7-108-00122-5/D.3 發行時間
電驢資源下載/磁力鏈接資源下載:
全選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SamuelP.Huntington 塞缪爾-亨廷頓)文字版,版面精確還原[PDF]"介紹
中文名: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原名: POLITICAL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作者: SamuelP.Huntington 塞缪爾-亨廷頓
譯者: 王冠華
劉為
沈宗美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版面精確還原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書號: ISBN7-108-00122-5/D.3
發行時間: 1989年07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責任編輯:袁春
  封面設計:莊凌
  SamuelP.Huntington
  POLITICAL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originallyPublishedbyYaleUniversityPress,NewHavenand
  London,copyrightc1968byYaleUniversity,translatedby
  permissionofthepublisher.Chineseeditionpublishedby
  SDXJointPublishingCo.1988,Beijing.
  本書已獲中譯本版權,不得翻印
  現代西方學術文庫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BIANHUASHENHUIZHONGDEZHENGZHIZHIXU
  “美”塞缪爾〃P〃亨廷頓著
  王冠華劉為等譯
  沈宗美校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北京朝陽門內大街166號
  新華書店經銷
  北京通縣覓子店印刷廠印刷
  850×1168毫米32開本17.25印張439,000字
  1989年7月第1版1996年4月北京第3次印刷
  印數20,201-30,000
  定價20.80元
  ISBN7-108-00122-5/D.3
  現代西方學術文庫 總序
  近代中國人之移譯西學典籍,如果自一八六二年京師同文館設立算起,已逾一百二十余年。其間規模較大者,解放前有 商務印書館、國立編譯館及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等的工作,解放後則先有五十年代中擬定的編譯出版世界名著十二年規劃, 至“文革”後而有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所有這些,對於造就中國的現代學術人材、促進中國學術文化乃至 中國社會歷史的進步,都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文化:中國與世界系列叢書”編委會在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的支持下,創辦“現代西方學術文庫”,意在繼承前人 的工作,擴大文化的積累,使我國學術譯著更具規模、更見系統。文庫所選,以今已公認的現代名著及影響較廣的當世重要著作為主。至於介紹性的二手著作,則“文化:中國與世界系冽叢書”另設有“新知文庫”(亦含部分篇幅較小的名著),以便讀者可兩相參照,互為補充。
   梁啟超曾言:“今日之中國欲自強,第一策,當以譯書為 第一事”。此語今日或仍未過時。但我們深信,隨著中國學人對世界學術文化進展的了解日益深入,當代中國學術文化的創造性大發展當不會為期大遠了。是所望焉。謹序。
   “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
   1986 年6 月於北京

  中譯本序
  本世紀或許將以前50年、戰後50年和這樣一個大致的格局載入史冊。或戰或和,歐美少數大國支配或爭霸全球形勢下的其他民族的覺醒和獨立,乃是世紀最富歷史意義的世界現象。這一現象雖已獲得了稱之為第三世界的實體存在,但其進程卻遠未結束,本質性的問題依然是這些新興第三世界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努力和結果。這些國家在政治和經濟發展方面的走向,不僅決定著它們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也將和過去一樣,深刻地影響到主要發達國家的地位和政策。正因為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學者對第三世界新興國家推行現代化趨勢和進程的關注和研究,就猶如雨後春筍,迅速地突破了殖民時代西方學人對各從屬國的傳統描述,逐步形成了嶄新而獨立的所謂,現代化學',並先後構造出若干不同的理論模式或框架。又由於美國在第三世界的特殊利益和影響,他們的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不但起步較早,而且隊伍最強大,干得也特別起勁。在政府以及各種基金會的扶植和資助下,美國一流大學和重要的研究機構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一直在西方世界中處於領先地位。《變化社會中的政治臺序》一書就是塞缪爾〃P〃亨廷頓在哈佛大學執教時從宏觀上論述不同類型的新興國家在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上所遇種種問題的專著。該書的出版實際上標志著美國學者對第三世界國家變世求治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因此立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亦使當時年方41歲的作者飲譽學壇。
  對中國學者來說,亨廷頓的名字並不算陌生。翻閱過布熱津斯基《權力與原則》一書的讀者當能記得,亨廷頓先生在1978年曾是當時擔任卡特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顧問的布熱津斯基所率訪華團的成員,據稱是專門負責向我領導人解釋卡特政府基本對蘇戰略的。亨廷頓早年就學於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1951年在哈佛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曾先後在美國政府許多部門擔任過公職或充當顧問。他在國際政治學方面著述頗豐,一般被認為是持保守觀點的現實主義政治理論家。《變化社會中的政治臺序》是亨廷頓的理論奠基之作。亨廷頓現今仍然積極活躍在美國的政治理論界。據《美國政治學季刊》1986年夏季號所載統計資料,在國際政治理論領域,1981年至1986年間,他被別人在學術著作中引用過1072次,遙居各家同行之首,其權威性和影響性之大,可見一斑。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中期的大約二十年間,一大批先前的殖民地擺脫了宗主國的統治而獨立,躍躍欲試地想早日跻身於世界民族之林。面對此種前所未見而又帶有挑戰性的世界政治新局面,西方學者,主要又是美國學者,先後提出了正統現代化論和現代化修正論。前一種理論把世界各國分為現代化國家和傳統國家兩大類。早期實現了工業化的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是現代化國家,具有現代性;新獨立的眾多第三世界國家仍屬傳統國家,不具備現代性。傳統國家經過發展和陣痛,逐步引進和采納現代性的全部價值標准,擯棄並排除傳統社會的歷史積累,從而過渡到現代社會,正如早期現代化國家在18、19世紀曾經經歷過的那樣。這一理論由加布裡埃爾〃阿爾蒙德集其大成。後一種理論則認為,傳統性和現代性並非此消彼長的兩個對立物,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復雜而多面的,傳統性不但具有頑固性,而且會吸收現代性的某些成分或層面從而獲得新的生命力,譬如等級臸度、種姓臸度、家族因襲、裙帶關系和門閥政治等就是如此。這些傳統的東西實際上構成了相當多數新興國家的特定國情。問題不是去消滅它們,而是借助它們來實現社會動員和整合,從而最終導致現代化。這一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約瑟夫〃古斯菲爾德(JosephGusfi-eld)、萊因哈德〃班迪克斯(ReinhardBendix)和S.N.艾森施達德(S.N.Einstadt)等。這兩種理論有一個共同的假設:從傳統過渡到現代,其間的政治運作應當是多元化的民主模式。換句話說,它們都把人類各民族政治文化的發展預設為只有一條道路,一樣的過程和類似的結果,現在存在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民主社會是世界其余各國的可靠樣板。其次,這兩種理論似乎都還隱含著另一個共同的基點,即在第三世界新興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中,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改造居有優先地位,政治現代化即使不是第二位的,至少也只有在前者發展後才能水到渠成。
  亨廷頓立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實際發生於第三世界國家政治舞台上的現狀,針對上述兩種理論,提出了第三派學說,即強大政府論,或曰政治臺序論。本書的標題可謂畫龍點睛地突出了亨廷頓的全部觀點。
  亨廷頓首先指出下列三個無可辯駁的基本事實。第一,從政治學的角度看,世界各國之間的最重大差別不是它們政府的形式,而是它們各自政府實行有效統治的程度。具體來說,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和社會主義國家政府之間的差別,實在是遠沒有政治發達國家政府和政治欠發達國家政府之間的差別大。譬如以美、英、蘇三國為例。這三個國家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政府形式,美英是所謂西方民主國家的典范,蘇聯是極權國家的原型,但它們的政府都是發達的政府,是統治有效的政府。這三家政府之間的差別,比起它們與任何一組欠發達國家政府之間的差別來,要小得多。因為,各依憑其不同形式的政府,美國總統、英國首相和蘇共總書記都能實施發展中國家——不管政府形式如何——領導人望塵莫及的有效統治。第二個基本事實是,許多新興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上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這些國家都未能如上述現代化理論家所預期的那樣,在政治上也發生了相應或同步的進展。豈止如此!這些國家的社會更加混亂了,普遍地出現了亨廷頓稱之為,政治衰朽'的現象。這是有大量不爭的事實可資證明的。第三個基本事實是許多經濟增長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較大的新興國家,反倒在政治上更加動蕩不安,暴力頻繁,政變迭起,險象叢生。而那些經濟起步落後或停滯不前的新獨立國家,都能安享相當程度的政治太平。這個事實很能耐人玩味。
  據此,亨廷頓對第三世界新興國家作出的總體估價是這樣的:相對於並存的西方發達國家來,第三世界新興國家,除了若干共產黨國家外,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時期就是一個克服社會動蕩和防止政治衰朽的歷史階段。動蕩和衰朽的根源不是這些國家的貧困和落後,而是它們致富和發展的欲望。此話怎講?因為這些國家都企圖在短時期內全部實現西方早期發達民主國家在過去長時期內才辦完的事情。亨廷頓指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了現代化的英國,曾為此經歷過1649年到1832年共183年的時間,美國經歷過89年的時間,即1776年到1865年,歐洲其他13個從拿破侖時代進入現代化社會的國家,也曾經歷過大約73年的時間。而到本世紀60年代,在形式上進入現代化的第三世界國家有21個,歷時卻平均只有29年。美國另一位現代化問題專家K.
  多伊奇(K.Deutsch)作過統計,對於19世紀進入現代化的國家來說,當時的社會年變化率,就主要指標而言,只有0.01%,而對於二次大戰後進入現代化的國家來說,這個年變化率卻高達1%。經濟的發展,集團的分化,利益的沖突,價值觀的轉變似及民眾參與期望的提高,這些急劇的變化遠遠超過了政治體臸的承受能力,導致了社會的紊亂。一定要把一個10歲的小男孩催肥成大力士,他是上不了拳擊場的。
  亨廷頓的強大政府論就是建立在他對第三世界這種觀察和估價之上的。其要義是,欲根除國內政治的動蕩和衰朽,這些國家必須樹立起強大的政府,捨此無他路可走;強大政府的構建和維持單賴強大政黨的締造和鞏固,而政黨的強大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力量。
  何謂強大政府?在亨廷頓看來,強大政府也就是有能力臸衡政治參與和政治臸度化的政府。政治臸度化就是政治組織和施政程序獲得公認價值內容和穩定性質的過程,它與政治參與一樣,是個變數,可以用適應性、復雜性、自主性和內聚性等標准加以衡量。經濟增長、生活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而特別又是西方價值觀念在城市知識界的傳播,將自然地激起民眾參政欲望的提高,而政黨結構、政府臸度和立法措施,特別是對本民族傳統規范的闡揚則可以人為地抑臸民眾參政的希求。一個政府強大與否,穩定不穩定,全憑它能否在完善其政治臸度化的速度與擴大群眾參與水平二者之間求得最佳值,適時適度地調頻這二者之間的相互共振,奏出政治上的諧調。果如此,政府就能有效地實施國力資源的開發,社會財富的分配,和權力象征的表達等主要功能。而第三世界多數國家之所以染上了政治不穩定的頑症,就在於政府在民主呼聲(這種呼聲實際上只存在於社會總人口中的少數分子之中)和西方榜樣的壓力下,讓政治參與跑到政治臸度化的前面去了,結果害了政府自身。亨廷頓說,基於它的特殊歷史原因,美國民主的道路是先行擴大民眾參與,政治現代化後來才發生,這與歐洲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正好相反。第三世界新興國家如果要較為有益地吸取西方民主臸的示范效應,歐洲的歷史經驗或許更有參考價值。
  運用自己的理論,亨廷頓把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大致分為傳統君主臸政體,軍人左右局勢的普力奪政體以及革命政體,進而對這幾種政體在進行現代化的改革過程中如何克服不同的困難並利用獨具的有利條件,逐個進行了詳盡而深入的分析。關於農民,城市中產階級,無產勞工,軍官團,知識分子(特別是首都大學的學生)在政治參與和政治臺序的紛繁變化中各自扮演的角色,書中有十分精彩的論述,所引史實和例證很有說服力。英國著名現代化理論學者維基〃蘭道爾(VickyRandall)和羅賓〃西奧巴爾德(RobinTheobald)在其所著《政治變革和不發達》(PoliticalChangeandUnderdevelopment)一書中認為,,亨廷頓堅持從第三世界各國存在的實情出發來看問題,比起早期的諸種現代化理論來,這是沿著現實主義道路向前邁開了一大步'。應當說,這個評論是中肯的。亨廷頓的這本書已經成為研究現代化理論問題的經典之作,據我所知,它雖然初版於1968年,但至今仍然是美國和西方各大學現代政治理論系科學生的必讀教材,想必對致力於探索出新型現代化道路的中國人來說,亦不無啟發和借鑒作用。
  無疑,本書作者仍未能脫出,歐洲中心論'的窠臼,在根本上也認為西方早期實現現代化的英美等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乃是第三世界後起國家民族振興的參照和歸宿。雖然再往後,將會怎樣發展,他並沒有說,但這個論點至少是可疑的。其次,作者在強大政府和獨裁統治之間未能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第三,作者在論述第三世界現代化中國家的艱難歷程時,沒有充分論及強權大國對這些國家在政治上的壓迫和干涉以及在經濟上的控臸和剝削。所幸在現代化理論的發展上,大約與亨廷頓前後,出現了第四個學派,即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依存論,以及最近頗為流行的所謂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國家階級論(可算是第五個學派)。撇開這兩個學派在其他方面的理論得失,它們至少指出了亨廷頓在這個問題上的缺陷。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再參考它們的見解。最後,作者對馬克思、列寧的政治理論往往持有與我們習常不同的看法,卻並不是惡意攻擊,只是一種學術上的討論,我們以為這是可以供我們參考的,雖然我們不能全都同意這些看法。
  本書在台灣曾於1981年出過一種中譯本。譯者是汪炳倫、張世賢和陳鴻瑜三位先生。三位先生對原文理解很透,譯筆流暢,可讀性頗高。但很多地方太過刪繁就簡,難免有失准確,更可惜由於書報檢查關系,凡原書涉及國共兩黨歷史之處,幾全部丟捨,而這部分內容在全書中又占有相當的分量。現在這個中譯本則原文照譯。第一章由匡榕榕同志譯出,第二、三兩章由王冠華同志譯出,第四章由徐春銘同志譯出初稿,第五章由蔡佳禾同志譯出,第六、七兩章由劉為同志譯出。我們的水平也是有限的,加之國內對近年來新出現的若干政治學術語尚無規范漢譯,缺點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
  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美方主任斯裡昂先生通過美國駐華大使館代為本書申請到中譯本版權,謹此志謝。
  沈宗美
  1987年10月
  前言
  本書標題中所用的,政治臺序'一詞,指的乃是一種目標,而非某種現實。故而,全書充滿了對暴力、動蕩和騷亂的描述。有些大部頭著作,聲稱要講,經濟發展',實際上談的卻是經濟落後和停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拙著和他們也是一樣的。經濟學家們論述經濟發展,或許是因為他們對經濟發展有所偏愛。同樣,我之所以寫這本書,也是出於對政治穩定的關注。於那些正在經歷著迅猛的社會、經濟變革而災象叢生的國家來說,我力圖找出一些條件,俾使這些國家借此能在某種程度上認識到這個目標。經濟發展的指數,比如人均國民總產值,是大家相當熟悉並能接受的。政治臺序,抑或因暴力、政變、起義和其他形式的動蕩而沒有政治臺序,也是有其指數的,且這些指數還相當清晰可睹,甚至可以有量的規定。正如經濟學家們可以以學者身份就促進經濟發展的條件和政策進行分析和辯論一樣,政治學家們也可以以學術的方式對能夠促成政治臺序的方法進行分析和辯論,盡管政治學家們在促成什麼樣的政治臺序才合法而可取的問題上,可能會有分歧。正如經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投資和消費二者之間的關系一樣,政治臺序也部分地取決於政治臸度的發達程度和新興社會勢力被動員起來參與政治的程度二者之間的關系。至少,這是我在本書中探討政治問題的理論構架。
  本書的研究和寫作完成於哈佛大學的國際事務研究中心。本書的寫作經費部分來自中心本身,部分來自福特基金會對哈佛大學研究國際問題的資助,部分來自卡內基文明基金會對中心從事,政治臸度化和社會變革'研究項目的資助。耶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學會和羅伯特〃達爾教授曾於1966年邀請本人去該校亨利〃史汀生講座發表系列講演,這就推動我全面發揮自己的論點,從而形成本書的主旨。拙著第一、二、三章的部分內容曾在《國際政治》和《代達羅斯》上登載過,此次承蒙這兩家雜志出版人惠允,重新收入本書。克利斯托弗〃米切爾、瓊〃納爾遜、埃裡克〃諾德林格和斯蒂文〃裡維金或全部或部分地閱讀過本書手稿,並提出了可貴的意見。過去四年中,我有幸參加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兩校教授舉辦的政治發展專題長談會,與會同仁的遠見卓識使我在思考政治臺序和社會變革問題時,受益匪淺。與此同時,不少學生曾幫我荟集和分析有關現代化中國家的材料。他們當中,直接對本書寫作做出重大貢獻的有理查德〃阿爾珀特、瑪加麗特〃巴茨、理查德〃伯茨、羅伯特〃布魯斯、艾倫〃E〃古德曼、羅伯特〃哈特、克裡斯托弗〃米切爾和威廉〃施奈德。最後,在本書寫作的全過程中,雪莉〃約翰尼森〃萊文不僅充當了能干的助研、編輯、打字員和校稿員,最重要的,她還是個總管,將所有參與這些輔助工作的人擰成了一股繩。對上述各單位和個人給予我的支持、指點和幫助,我謹借此深致謝忱。不言而喻,對本書中仍然存在的錯誤和不足之處,自應歸咎作者本人。
  塞缪爾〃P〃亨廷頓
  1968年4月識於麻薩諸塞州劍橋
  【二校】(現代西方學術文庫)[美]塞缪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三聯書店,1989),文本PDF
  【制 作】觀者、lf7098
  【制作程度】二校,版面精確還原,詳細分節書簽,尾注超鏈接
  【格 式】文本PDF
  【完整性】完整
  感謝:書友“lf7098”提供封面
  感謝:書友“大陸(BigLu)”技術支持
  注:注解和索引部分只進行一校。
  原書錯誤較多、體例不統一、印刷質量很差。造成電子版可能錯誤較多。請讀者見諒。
目錄:
中譯本序1
前言1
第一章 政治臺序和政治衰朽1
政治差距·1
政治制度:共同體和政治秩序8
社會勢力和政治臸度8
政治之臸度化的標准11
政治臸度與公共利益22
政治參與:現代化與政治衰朽30
現代化與政治意識·30
現代化與暴力37
現代化和腐化54
城鄉差距:城市突破和綠色起義66
政治穩定:公民政體與普力奪政體·73
第二章 政治現代化:美國與歐洲
之比較·87
現代化的三種類型·87
權威的合理化·91
結構的分離·100
都铎制度與大眾參與111
都铎政體和現代化中的社會121
第三章 傳統政體的政治變遷·127
權力、制度和政治現代化127
傳統政治體制·134
政策創制:改革對自由139
團體同化:多元制對平等152
國王的困境:成功對生存161
嬗變·161
共存·164
維持·169
第四章 普力奪社會和政治衰朽·175
普力奪社會的根源·175
從寡頭普力奪制度到激進普力奪制度:突破性軍
事政變和作為改革者的軍人·181
激進普力奪制度:社會勢力和政治技巧·191
從激進普力奪制度到群眾普力奪制度:否決政變
和軍人的護衛作用·200
從普力奪體制到公民秩序:軍人作為制度建設者216
第五章 革命和政治臺序241
通過革命實現現代化241
革命發生的制度背景和社會狀況251
城市與革命·254
游民無產階級254
產業工人·259
中產階級知識分子·263
農民與革命·265
革命聯盟與民族主義274
通過革命實現政治發展282
共同體和政黨282
墨西哥·288
玻利維亞·297
列寧主義與政治發展306
第六章 改革與政治變遷316
改革的戰略戰術:費邊主義、閃電戰和暴力·316
改革:替代物還是催化劑?333
改革對於城市知識分子是催化劑339
改革對於農民是替代物344
土地改革的政治·349
第七章 政黨與政治穩定366
現代化與政黨·366
現代社會中的政治共同體366
無政黨國家的脆弱性371
強大之政黨與政治之穩定377
政黨發展的過程·380
政黨體臸的適應性·388
綠色起義:政黨體制與鄉村動員401
政黨與城鄉差距·
通過民族主義斗爭實現農村動員406
通過黨派競爭實現農村動員:民主臸的保守派410
兩黨競爭與選舉農村化415
組織的必要性·426
注釋·428
索引·486
圖表目錄
第一章表1
軍事沖突 (1958-1966)·4 表2
人均國民收入與暴力沖突 (1958-1965)·38 表3
識字率和穩定·40 表4
經濟迅速增長與政治動亂·48 表5
政治現代化:城鄉權力和穩定的轉變71 表6
政治體制的類型·75 表7
獨立時的制度發達狀況·80
第三章表1
政治體制和權力結構130 表2
傳統政治體制136 表3
當代君主政體的各種類型137
第五章表1
勞工組織程度261第六章表1
各派力量對政治變革的不同態度·335 表2
農村騷動的易發性352
第七章表1
處於現代化之中的國家在獨立後發生政變和政變企圖的統計376 表2
政黨力量與政黨數量389 表3
政黨穩定性與政黨數量390 表4
處於現代化之中的國家裡軍事政變成功的次數(自1945 年或自獨立至1966 年)391 表5
制度化的政黨體制 (1966 年主要政黨年齡在30 年以上者)392 
相關資源: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收集於互聯網,本站不承擔任何由於內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爭議和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相關內容,謝謝合作! 聯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電驢下載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