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d2k.online]下載基地為您提供軟件、遊戲、圖書、教育等各種資源的ED2K電驢共享下載和MAGNET磁力鏈接下載。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圖書資源 軟件資源 游戲資源 教育資源 其他資源
 電驢下載基地 >> 图书资源 >> 人文社科 >> 《隨縣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館)掃描版[DJVU]
《隨縣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館)掃描版[DJVU]
下載分級 图书资源
資源類別 人文社科
發布時間 2017/7/10
大       小 -
《隨縣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館)掃描版[DJVU] 簡介: 中文名 : 隨縣曾侯乙墓 作者 : 湖北省博物館 資源格式 : DJVU 版本 : 掃描版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書號 : CN11068·826 / K878.8 發行時間 : 1980年 地區 : 大陸 語言 : 簡體中文 簡介 : 內容簡介: 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裡的擂鼓墩東團坡上。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
電驢資源下載/磁力鏈接資源下載:
全選
"《隨縣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館)掃描版[DJVU]"介紹
中文名: 隨縣曾侯乙墓
作者: 湖北省博物館
資源格式: DJVU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書號: CN11068·826 / K878.8
發行時間: 1980年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
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裡的擂鼓墩東團坡上。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
  為中國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葬於公元前433年或稍後,1978 年發掘。墓坑開鑿於紅礫巖中,為多邊形豎穴墓。南北16.5 米,東西21米。內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整個墓葬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歲左右;殉葬者為13~25歲的女性。
  墓中共出土隨葬品15000多件。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青銅禮器主要有镬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 4 件、大尊缶 1對、聯座壺1對、冰鑒1對、尊盤1套2件及盥缶 4 件等。其中尊盤系用先進的失蠟法鑄造,表現出戰國時期青銅冶鑄業所達到的高水平。鐘在我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戰國時發展成61 枚。人們按鐘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鐘編成組,制成編鐘,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曾侯乙編鐘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镈。編鐘分八組,共分三層懸掛在銅、木做成的鐘架上。鐘架全長10.79米,高2.73米,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著。六十五枚編鐘的總重量達3500千克,它的重量、體積在編鐘中是罕見的。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十九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四十五枚鐘上不權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鐘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歎。
  墓中還出土了編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樂器,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蓋上,繪有包括青龍、白虎、北斗圖形及二十八宿名稱的天文圖像,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立二十八宿體系的國家之一。墓中還出土金盞、金杯、金帶鉤及長達48厘米的十六節龍鳳玉掛飾,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體寫照。許多青銅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類銘文,為判定墓主提供了證據。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為精彩的,而且品類全,器型大,風格古樸,體現了楚文化的神韻。
  一九七八年發掘的舉世聞名的我國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我國古代最龐大的樂器,它共64件,(計鈕鐘19件,角鐘45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公斤,高20.2厘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公斤,高153.4厘米。它們的總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鐘架通長11.83米;高達2.73米。氣魄宏大,場面相當壯觀。這座墓的下葬年代為公元前432年,距今2410余年。它的出土引起國內外的重視,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武漢工學院和哈爾濱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科技人員通力協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攝影和掃找電鏡等現代技術手段,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銅、錫、鉛三種成份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鐘體大小,鐘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制系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鐘形與復雜的鐘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鐘雙音和優美的旋律。這套編鐘都能別兩個樂音,全部音域貫穿五個半八度組,高音、低音明顯,中間三個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由於有了完備的中間音,所以能在任何一個音上靈活自如地旋宮轉調。尤為可貴的是,鐘體和附件上,還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錯金銘文,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樂學理論以及曾和周、楚、齊等諸侯國的律名和階名的相互對應關系,這一重大發現,據棄了所謂“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不能旋宮轉調”的說法。
  為了使這套中華樂器史上珍貴的國寶發揮更大作用,科學工作者將曾侯乙編鐘進行復制。1983年1月6~9日,中國音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會、考古學會的學者專家共80多人,在武漢對復制的編鐘進行了鑒定。專家通過聆聽和比較原件和復制品每個鐘的音色、音高,並交替欣賞原件的錄音和復制編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陽河》《聖誕夜》等中爍曲。他們認為復制品確實達到了原件的音響效果,高音區清脆,明亮,悠揚;低音區渾厚,深沉,氣勢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數音樂與原件的差異小於正負五音分之內,為一般聽眾所難以辨別。
作者簡介:
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位於江城武漢東湖之濱,主要承擔著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護、陳列展覽及藏品的研究工作。館捨占地122畝,建築面積4萬余平方米。館捨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在建)組成,目前本館已擁有專業人員200余人(其中研究館員9人,副研究館員21人),設有辦公室、陳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協調部、考古部、文保中心等業務部門。隸屬於湖北省文化廳。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湖北省博物館的“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並與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館。
  該館現已擁有館藏文物26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品812件,國寶級文物16件。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文物既富地方特色,又具有時代特征,基本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並且,一部分器物即使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也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藏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金玉器、字畫等。改寫世界音樂史的世界最大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等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具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的展館現陳列著《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楚文化展》。
  編鐘館作為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一翼,於1999年1月開館。主要展出曾侯乙墓出土的一萬余件文物中包括曾侯乙編鐘在內的不同類別文物的精品,基本上是一部形象地反映公元前5世紀長江中游地區的百科全書。編鐘館還專設編鐘演奏廳,以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編磬等樂器的復制品進行演奏。
  楚文化館作為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另一翼,於2005年12月開館,陳列著《楚文化展》。楚文化作為先秦時期的一個區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為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還有復原的2002年在湖北棗陽九連墩發掘的楚國車馬坑中的部分車馬。
  湖北省博物館還有著較強的研究力量,歷年來出版了一系列研究著作,主要有《雲夢睡虎地秦墓》、《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曾侯乙墓》、《曾侯乙編鐘研究》、《曾侯乙墓文物藝術》、《中國文物考古之美--地下樂宮》、《中國湖北出土文物》、《湖北省博物館》等。在文物保護的研究方面也較為突出,如飽水竹簡脫水處理、飽水漆器脫水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內容截圖:

目錄:
前言
圖板目錄
圖版
英文內容提要
英文目錄 
相關資源: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收集於互聯網,本站不承擔任何由於內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爭議和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相關內容,謝謝合作! 聯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電驢下載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