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d2k.online]下載基地為您提供軟件、遊戲、圖書、教育等各種資源的ED2K電驢共享下載和MAGNET磁力鏈接下載。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圖書資源 軟件資源 游戲資源 教育資源 其他資源
 電驢下載基地 >> 图书资源 >> 人文社科 >> The Who -《The Who Sings My Generation》Remastered[MP3!]
The Who -《The Who Sings My Generation》Remastered[MP3!]
下載分級 图书资源
資源類別 人文社科
發布時間 2017/7/18
大       小 -
The Who -《The Who Sings My Generation》Remastered[MP3!] 簡介: 簡介: 專輯介紹: The Who樂隊成員包括羅傑·達爾特瑞(Roger Da- ltery)主唱;約翰·恩特維斯托(John E- ntwistle),貝司手;凱思·莫恩(Keith Moon)鼓手;彼得·湯謝德(Peter Towns- hend)則是樂隊的核心人物,是吉它演奏家和詞曲作家。這4人於1964年在倫敦組建了The Who樂隊。 在搖滾樂的曆史上,很少有一支樂隊象The
電驢資源下載/磁力鏈接資源下載:
全選
"The Who -《The Who Sings My Generation》Remastered[MP3!]"介紹
簡介:

專輯介紹:
The Who樂隊成員包括羅傑·達爾特瑞(Roger Da- ltery)主唱;約翰·恩特維斯托(John E- ntwistle),貝司手;凱思·莫恩(Keith Moon)鼓手;彼得·湯謝德(Peter Towns- hend)則是樂隊的核心人物,是吉它演奏家和詞曲作家。這4人於1964年在倫敦組建了The Who樂隊。
在搖滾樂的曆史上,很少有一支樂隊象The Who那樣充滿著矛盾,四位成員的個性各不相同,從他們的激情現場演唱會上就不難發現這一點。在舞台上,他們就象一陣旋風:Pete Townshend時而抱著吉他躍向空中,時而誇張地象風車那樣揮舞著拳頭;Keith Moon常常激動得摔倒在他的鼓邊;主音Roger Daltrey總喜歡趾高氣揚地在台上踱來踱去;隻有貝司手John Entwhistle靜靜站在一旁,倒顯得象是這陣旋風的中心。迥異的性格經常會發生碰撞,但這些矛盾也因此在10多年裏創造了出色的音樂。
在60 年代中期“不列顛入侵”的大潮之中,The Who樂隊是非常重要的角色。Townshend激烈狂亂的吉他、Entwhistle極度活躍的貝司線以及Moon那充滿力度卻又不很規整的鼓聲使他們聽上去在轟炸傳統的搖滾和R&B結構。與衆多搖滾樂隊不同,The Who將他們的節奏立足於Townshend的吉他之上,Moon和E ntwhistle在此基礎上即興發揮,而Daltrey也隨之引吭高歌。這是他們在演唱會上旺盛的一面,在錄音唱片裏,The Who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Townshend似乎想把樂隊領入一個新的境界。在短短的時間裏,他被公認爲那個時代英國最傑出的詞曲創作人之一。歌曲 “孩子們都好”和“我這一代”成了青少年傳唱的經典,而他的搖滾音樂劇《托米》也爲其在主流樂評人士中贏得了尊敬。
Townshend 努力想使The Who的音樂進入一個新的層次,他將多種音樂風格融於一體,以期獲得不同尋常的樂隊特色。然而樂隊的其他成員,尤其是Entwhistle和 Daltrey,他倆在《托米》大獲成功之後明確表示不願意跟從Townshend的音樂探索。他們甯願繼續走硬搖滾路線,玩一些狂野吵鬧的音樂,而不是 Townsh end那纖細傷感的流行曲。這一切終於導緻樂隊放棄了他們的探索精神,而把自己定位爲一支舞台搖滾樂隊。甚至在197 8年Keith Moon去世後,他們仍堅持著這一原則。幾年後樂隊解散,直到80年代末才重組,90年代初期,樂隊再次開始了全美巡演。在解散期間, Entwhistle和Daltrey並沒有在獨唱事業方面獲得成功,或許這是樂隊重組的原因之一,而他倆對金錢的過分追崇也影響了The Who在忠實歌迷們心中的聲譽。當然還是有不少人認爲,在T he Who的鼎盛時期,他們仍不失爲搖滾史上一支富有創意和闖勁的樂隊。
Pete Townshend和John Entwhistle早在倫敦念高中時就認識了,那時他們一起在一支爵士樂隊中表演,Entwhistle吹小號,Townshend奏五弦琴。60年代初兩人組建了一支搖滾樂隊,1 962年Entwhistle轉投名爲“迂回”(The Detours)的硬搖滾樂隊,金屬鍛造工人Roger D altrey也在隊中司職。當年底,Townshend作爲節奏吉他手的身份加入其中。第二年當原主音Colin D awson離隊後,Daltrey正式出任該職。不久鼓手Doug Sandom也分道揚镳,“迂回”招募了原沖浪搖滾樂隊“海濱流浪漢”的成員Keith Moon頂替,就這樣,The Who的正式班底浮出水面。1964年初,“ 迂回”更名爲The Who。
在樂隊默默奮鬥的年代,Pete Townshend白天在一所藝術學校深造,其餘的隊員則各自打著零工。晚上,他們在倫敦一家名叫“大帳篷”的夜總會演出。
正是在那裏,Townshend因嫌音響效果不佳而第一次砸壞了他的吉他,而砸吉他日後則成了他在舞台上的重要標志。
很快,The Who贏得了一批歌迷,並引起了經紀人Pete Meaden的注意。在Meaden的執導下,The Who更名爲The High Numbers,他們穿起了時髦的服裝並在歌曲中摻入了走俏的R&B節奏以吸引聽衆。The High Numbers首先推出了一支雙面單曲“我是臉/佐特套服”,這是由Meaden創作的。有趣的是這支單曲很快獲得了成功,樂隊卻解雇了Meaden,而邀請兩位原先在電影界失意的導演Kit Lambe rt和Chris Stamp來進行音樂上的合作。不過Lambert和Stamp沒有放棄Meaden的路線,他們讓The Who穿上T恤,重新更名爲The Who,在音樂裏融入了聽衆最愛的靈魂和R&B,就象他們的宣傳海報上所說的“Maximum R&B”(極限R&B)。
1964年末,The Who簽約Decca唱片公司,公司爲他們安排的制作人是曾與The Kinks合作過的Shel Talmy。1965年1月,單曲“我無法解釋”(I Can t Explain)上市,當時並未引起太多的注意,隻是隨後The Who亮相於電視節目《預備,出發!》後,它才火速攻占排行榜。樂隊火爆煽情的現場演出,特別是Townshend和Moon砸毀各自的樂器,成了歌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我無法解釋”進入了英國榜前1 0名,當年夏天的“任何方式,任何原因,任何地點”(Anyway, Anyhow, Anywhere)也成績不俗。在秋天,“我這一代”(My Generation)登上排行榜亞軍,確立了The Who在英國樂壇的正式地位。不久專輯《我這一代》上市發行,1966年初,“替身”成了樂隊的第4首10大單曲。
在“替身”成功之後,The Who出人意料地中斷了與Talmy的合作,而Lambert成了新的制作人。 Lambert和Stamp認爲在第2張專輯中,樂隊每位成員都應寫上幾首歌以增加大家的收入。雖然這一建議使得新專輯《A Quick One》(頃刻完事)顯得有些不均衡,但畢竟Townshend有機會一試身手,他親自創作了標題曲,一首長達10分鍾的迷你音樂劇,也爲他在以後幾年的作品定下了模式。
1966年,《A Quick One》在英國熱銷。但在美國他們沒有受到同等的待遇,直到《A Quick One》以《Happy Jack》(快樂傑克)的名稱發行後才有起色,標題曲在1967年打進了排行榜前40名。而那時The Who已經有了超越《A Quick One》的新作品《The Who Sell Out》,這是一張以電台演出爲基礎翻制的概念專輯,其中的單曲“I Can See For Miles”使樂隊登上美國排行榜前10 名。同年,The Who參加了“蒙特利流行音樂節”。
1969 年,The Who出版了雙唱片概念專輯《Tommy》,後人把它定義爲曆史上第一張成功的搖滾音樂劇專輯。《Tommy》的成功不僅在於商業上,它還同時在主流音樂雜志和地下搖滾刊物中獲得了認同。同年,樂隊舉行全球巡演,地點包括倫敦大劇場和紐約大都會音樂劇場。
就在《Tommy》暢銷全球之際,Townshend爲新專輯動起了腦筋。1970年The Who發了一張利茲現場演唱專輯及一首單曲“尋找者”,次年一張名爲《Meaty, Beaty, Big and Bouncy》的單曲集上市,不過都隻能算是過渡産品。
Townshend 終於制做了一張名爲《生命之屋》的科幻搖滾音樂劇專輯,其中他起用了電吉他和合成器等,使樂隊進入了電子新領域。當然樂隊的其餘成員對《生命之屋》不敢苟同,他們似乎不理解作品的內涵,也不願順著Towns hend來發展。1971年,The Who與制作人Glyn Johns合作了專輯《Who s Next》(誰是下一個)。這張專輯的音樂更硬更重了,它又成了一張熱門專輯,其中很多歌象“藍色眼睛的背後”、“不再受欺騙”、“討價還價”和 Entwhistle的“我的老婆”成了70年代那些專輯化的立體聲電台的奠基石。
在《Who s Next》之後,Townshend準備起了另一張音樂劇作品,這次他放棄了科幻故事,而推出了描寫60年代時尚的專輯《Quadrophenia》。 Townshend用了整個1972年來創作這部音樂劇,期間Entwhistle因不滿自己在樂隊的創作太少而開始了獨唱事業。在1973年專輯《Quadrophenia 》上市之後,The Who開始瓦解。在公衆場合,Townshend象個孤獨的搖滾代言人,私下裏,他卻沉湎於酒精;Entwhistle努力發展個人事業;Daltrey 在影視和歌唱兩方面都有小成;Moon起初隻是過著奢華糜爛的生活,但不久也出了張專輯叫《Two Sides of the Moon》(月亮的兩面)。在這一段時間內,Th e Who除了1975年一張《The Who By Numbers》的專輯外,沒有太多作爲,直到1978年《W ho Are You》(你是誰)的問世。《Who Are You》被認爲是The Who最具份量的激進搖滾作品之一,它在美國上到了排行榜亞軍,銷量達多白金。然而禍不單行,9月7日,專輯發行不過數月,Keith Moon因服毒品過量去世。因爲Moon是樂隊保持完整的重要因素,其餘三人爲是否要將The Who堅持下去爭論了很久。他們承認,此後很長一陣,雖然仍有演出,但每個人心裏都認爲The Who已經隨著Moon的去世而結束了。
鍵盤手John Rabbit Bundrick和前“小面孔”樂隊鼓手Hiring Kenny Jo nes的加盟使一切稍現轉機。1979年,重組的The Who開始創作,並出版了一張現場專輯《孩子們都好》。年末,樂隊再度巡回演出,但又遇到了麻煩。12月3日在辛辛那提水源大劇場的演出中,11名歌迷爲爭搶更好的座位被踐踏緻死,而樂隊居然毫不知情一直表演到結束,這個悲劇損害了樂隊的形象,同時也令樂隊再度陷入危機。Townshend整日與毒品、酒精和鎮靜劑爲友,幾乎要步Moon的後塵,Entwhistle和Daltrey也在獨唱舞台上掙紮著。 1981年樂隊才又一次組建,發行了自Moon去世後第一張正式專輯《貼面舞》。第二年,專輯《艱難》上市,當時樂隊稱這是他們的告別專輯,在樂迷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盡管如此,The Who並沒有徹底告別舞台。當Entwhist le和Daltrey漸漸被人們遺忘時,Townshend時而有佳作問世,其間還是揮之不去濃濃的The Who影子。1985年,樂隊爲Live Aid赈災義演而重組。1989年鼓手Simon Phillips代替Jones 再度重組The Who,爲紀念樂隊成立25周年舉行全美巡回演出。不管歌迷當時是怎樣的盡興,媒體一緻對之表示不屑,認爲他們隻是再想撈一票罷了。1994年,The Who爲慶賀Daltrey50歲生日聚在一起表演了兩場音樂會。此後The Who還有過不少演出,包括爲查爾斯王子基金募集資金等,但均被認爲是失敗的。
相關資源: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收集於互聯網,本站不承擔任何由於內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爭議和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相關內容,謝謝合作! 聯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電驢下載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