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d2k.online]下載基地為您提供軟件、遊戲、圖書、教育等各種資源的ED2K電驢共享下載和MAGNET磁力鏈接下載。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圖書資源 軟件資源 游戲資源 教育資源 其他資源
 電驢下載基地 >> 图书资源 >> 計算機與網絡 >> 《思科網絡技術學院教程(第一~四學期)(第三版)》(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 CCNA 1~4(Third Edition))(Cisco Systems)第三版[PDF]
《思科網絡技術學院教程(第一~四學期)(第三版)》(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 CCNA 1~4(Third Edition))(Cisco Systems)第三版[PDF]
下載分級 图书资源
資源類別 計算機與網絡
發布時間 2017/7/10
大       小 -
《思科網絡技術學院教程(第一~四學期)(第三版)》(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 CCNA 1~4(Third Edition))(Cisco Systems)第三版[PDF] 簡介: 中文名 : 思科網絡技術學院教程(第一~四學期)(第三版) 原名 : 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 CCNA 1~4(Third Edition) 別名 : N/A 作者 : Cisco Systems 譯者 :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天津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大學 思科網絡技術學院 資源格式 : PDF 版本 :
電驢資源下載/磁力鏈接資源下載:
全選
"《思科網絡技術學院教程(第一~四學期)(第三版)》(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 CCNA 1~4(Third Edition))(Cisco Systems)第三版[PDF]"介紹
中文名: 思科網絡技術學院教程(第一~四學期)(第三版)
原名: 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 CCNA 1~4(Third Edition)
別名: N/A
作者: Cisco Systems
譯者: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天津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大學
思科網絡技術學院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第三版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書號: ISBN 7-115-12212-1
發行時間: 2004年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第一、二學期簡介
本書為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第一、二學期的配套書面教程,主要內容包括:網絡入門、網絡基礎、網絡介質、線纜測試與局域網和廣域網布線、以太網基礎、以太網技術和以太網交換、TCP/IP協議集和IP尋址、路由選擇基礎和子網、TCP/IP傳輸層和應用層、廣域網和路由器、路由器基礎、路由器配置、了解鄰近和遠程設備、管理Cisco IOS軟件、路由選擇和路由選擇協議。距離矢量路由選擇協議、TCP/IP差錯控制消息、路由器排障基礎、中級TCP協議、訪問控制列表等內容。每章的最後還提供了復習題。附錄A描述了結構化布線的各方面情況;附錄B的術語表描述了書中使用的有關網絡的術語和縮寫;附錄C是每章結尾復習題的答案。

第三、四學期簡介
本書為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第三、四學期的配套書面教程,主要內容包括: OSI參考模型和路由選擇、無級路由選擇、單區域OSPF、增強內部網關路由選擇協議、交換概念與局域網設計、交換機、交換機配置、生成樹協議、虛擬局域網、VLAN中繼協議、擴展的IP地址、廣域網技術、點到點協議、ISDN和DDR、幀中繼、網絡管理介紹、光網絡基礎、網絡管理、網絡認證考試復習、Network+認證考試概覽、CCNA認證考試復習、關於融合網絡技術的介紹、制定網絡安全和網絡管理策略、虛擬專用網。每章的最後還提供了復習題。附錄A包含了本書中使用的所有關鍵詞的術語表;附錄B是每章結尾復習題的答案。
目錄:
第一、二學期目錄
第一部分 網絡技術基礎
第1章 網絡技術入門 3
1.1 Internet連接的基本原理 3
1.2 PC的基礎知識 4
1.2.1 電子器件 4
1.2.2 PC組件 5
1.2.3 主板上的組件 6
1.2.4 桌面型計算機與筆記本電腦的比較 7
1.2.5 網絡接口卡 7
1.2.6 網卡和調制解調器的安裝 7
1.3 高速撥號連接概述 8
1.4 TCP/IP配置 9
1.5 用Ping測試連通性 9
1.6 Web浏覽器和插件 10
1.7 其他常用的計算機應用程序 11
1.8 二進制數 11
1.8.1 數據的二進制表示 11
1.9 比特、字節和度量單位 11
1.9.1 十進制 13
1.9.2 二進制 13
1.9.3 十六進制 14
1.9.4 十進制數到二進制數轉換 14
1.9.5 二進制到十進制的轉換 15
1.9.6 十六進制數和二進制數轉換 16
1.9.7 32比特二進制數的四字節點分十進制數表示 17
1.9.8 布爾邏輯 18
1.9.9 IP地址和子網掩碼 18
1.10 總結 19
1.11 關鍵術語 20
1.12 復習題 23
第2章 網絡技術基礎 25
2.1 網絡術語 26
2.1.1 數據網絡 26
2.1.2 計算機網絡的歷史 28
2.1.3 網絡協議 29
2.1.4 局域網(LAN) 29
2.1.5 廣域網(WAN) 30
2.1.6 城域網(MAN) 31
2.1.7 局域網中的專用網絡 31
2.1.8 虛擬專用網 33
2.2 數字帶寬 34
2.2.1 帶寬的重要性 35
2.3 數字帶寬的形象化類比 35
2.3.1 數字帶寬的度量 36
2.3.2 帶寬的限制 36
2.3.3 數據吞吐量 37
2.3.4 數據傳輸計算 38
2.3.5 數字帶寬與模擬帶寬的對比 38
2.4 網絡模型 39
2.4.1 利用分層在大量的數據中分析問題 39
2.4.2 利用分層來描述數據通信 40
2.4.3 OSI參考模型 40
2.4.4 OSI各層及其功能 41
2.4.5 對等層通信 42
2.4.6 DoD(TCP/IP)模型 43
2.4.7 封裝過程的細節 43
2.4.8 網絡設備 45
2.4.9 中繼器 46
2.4.10 集線器 46
2.4.11 網絡接口卡 47
2.4.12 網橋 47
2.4.13 第2層交換機 48
2.4.14 路由器 49
2.4.15 語音、DSL、Cable Modem及光設備 49
2.4.16 安全設備 50
2.4.17 無線設備 51
2.5 網絡拓撲 52
2.5.1 總線型拓撲結構 53
2.5.2 星型和擴展星型拓撲 54
2.5.3 環型拓撲結構 54
2.5.4 樹型拓撲結構 55
2.5.5 全互連網狀和部分互連網狀拓撲 55
2.5.6 邏輯拓撲 56
2.6 總結 56
2.7 關鍵術語 58
2.8 復習題 61
第3章 網絡介質 67
3.1 電學基礎 67
3.1.1 原子和分子 68
3.1.2 物質的電屬性 68
3.2 電的測量 69
3.2.1 電壓 69
3.2.2 電流 70
3.2.3 瓦特 70
3.2.4 電阻和阻抗 70
3.2.5 電路 70
3.3 銅介質 71
3.3.1 美國線規 72
3.3.2 雙絞電纜 72
3.3.3 屏蔽雙絞電纜 72
3.3.4 非屏蔽雙絞電纜 73
3.3.5 同軸電纜 74
3.3.6 線纜規范和終結頭 75
3.4 光介質 77
3.4.1 電磁頻譜 77
3.4.2 光的傳播方式 78
3.4.3 反射定律 79
3.4.4 折射定律(斯奈爾定律) 79
3.4.5 全反射 80
3.4.6 光纜 80
3.4.7 多模光纖 82
3.4.8 單模光纖 82
3.4.9 線纜的設計 83
3.4.10 光纖網絡的其他組件 83
3.4.11 光標中的信號和噪聲 84
3.4.12 光纖的安裝、保護和測試 85
3.5 無線通信 87
3.5.1 無線數據通信 87
3.5.2 無線信號 88
3.5.3 無線頻段 89
3.5.4 擴頻技術 90
3.5.5 FHSS和DSSS 90
3.6 無線網絡 91
3.6.1 無線局域網組織和標准 91
3.6.2 無線設備和技術 91
3.6.3 無線局域網間如何通信 93
3.6.4 身份驗證和關聯 93
3.6.5 無線電波/微波頻譜 94
3.6.6 無線局域網上的信號和噪聲 94
3.6.7 無線安全 95
3.6.8 WEP 95
3.6.9 VPN、EAP和LEAP 95
3.7 總結 96
3.8 關鍵術語 98
3.9 復習題 100
第4章 線纜測試及局域網、廣域網布線 103
4.1 學習基於頻率線纜測試所需的背景知識 103
4.1.1 波 103
4.1.2 正弦波和方波 104
4.1.3 指數和對數 105
4.1.4 分貝 105
4.2 從時間和頻率觀察信號 106
4.3 時間和頻率上的噪聲 106
4.4 模擬帶寬與數字帶寬 107
4.5 網絡介質上的信號和噪聲 108
4.5.1 銅纜和光纜的信號傳輸 108
4.5.2 銅介質上的衰減和插入損耗 110
4.5.3 銅介質上的噪聲源 110
4.5.4 線纜測試標准 112
4.6 其他測試參數 113
4.6.1 時基參數 114
4.6.2 光纜測試 114
4.6.3 一項新的布線標准 115
4.7 局域網布線 115
4.7.1 局域網的物理層 115
4.7.2 園區內的以太網 116
4.7.3 以太網介質和接頭的要求 117
4.7.4 連接介質 118
4.7.5 UTP實現 119
4.8 局域網連接設備 121
4.8.1 中繼器 121
4.8.2 集線器 122
4.8.3 網橋 122
4.8.4 交換機 123
4.8.5 無線網絡介質 124
4.8.6 主機的局域網連接:網卡和接口 126
4.9 工作站和服務器 126
4.9.1 對等網絡 127
4.9.2 客戶/服務器網絡 127
4.10 廣域網布線 129
4.10.1 廣域網的物理層 129
4.10.2 廣域網串行連接 130
4.10.3 路由器與串行連接 131
4.10.4 路由器與ISDN BRI連接 132
4.10.5 路由器與DSL連接 133
4.10.6 路由器與有線電視電纜的連接 134
4.10.7 建立控制台連接 134
4.11 總結 135
4.12 關鍵術語 137
4.13 復習題 139
第5章 以太網基礎 141
5.1 以太網發展歷史 142
5.1.1 以太網介紹 142
5.1.2 IEEE 以太網命名規則 143
5.1.3 IEEE 802.3/以太網和 OSI模型 144
5.1.4 MAC 尋址 145
5.1.5 成幀的基本內容 145
5.1.6 以太網幀結構 147
5.1.7 以太網幀字段 148
5.2 以太網工作原理 149
5.2.1 介質訪問控制 150
5.2.2 以太網 MAC 150
5.2.3 單工、半雙工、全雙工的操作 152
5.2.4 以太網定時 152
5.2.5 幀間間隔和和後退 154
5.2.6 差錯處理 155
5.2.7 沖突和類型 156
5.2.8 以太網錯誤 158
5.2.9 以太網自動協商 160
5.2.10 鏈路建立和全/半雙工 162
5.3 沖突域和廣播域 163
5.3.1 直連網絡 163
5.3.2 非直連網絡 164
5.3.3 沖突和沖突域 164
5.3.4 分段 165
5.3.5 第2層廣播 166
5.3.6 廣播域 168
5.3.7 數據流介紹 169
5.3.8 網絡分段 170
5.4 總結 170
5.5 關鍵術語 172
5.6 復習題 174
第6章 以太網技術和以太網交換 177
6.1 10 Mbit/s和100 Mbit/s以太網 178
6.1.1 10 Mbit/s版本以太網 178
6.1.2 10BASE5 180
6.1.3 10BASE2 181
6.1.4 10BASE-T 182
6.1.5 10BASE-T體系結構 183
6.1.6 100BASE-TX 185
6.1.7 100BASE-FX 187
6.1.8 快速以太網體系結構 188
6.2 吉比特、10Gbit和未來的以太網 189
6.2.1 1000 Mbit/s版本的以太網(吉比特) 189
6.2.2 1000 BASE-T 190
6.2.3 1000 BASE-SX和1000 BASE-LX 192
6.2.4 吉比特以太網體系結構 194
6.2.5 10 Gbit/s版本的以太網 195
6.2.6 10 GbE介質、連接和體系結構 196
6.2.7 以太網的未來 198
6.3 以太網交換 199
6.3.1 第2層橋接 200
6.3.2 第2層交換 200
6.3.3 微分段 201
6.3.4 全雙工傳輸 201
6.3.5 等待時間 202
6.3.6 交換模式 202
6.3.7 生成樹協議的介紹 203
6.4 總結 205
6.5 關鍵術語 206
6.6 復習題 208
第7章 TCP/IP協議集和IP尋址 211
7.1 TCP/IP介紹 211
7.1.1 應用層 212
7.1.2 傳輸層 213
7.1.3 Internet 層 214
7.1.4 網絡訪問層 215
7.1.5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比較 215
7.1.6 Internet 體系結構 216
7.2 IP地址 217
7.2.1 32位點分十進制IP地址 218
7.2.2 十進制和二進制轉換 219
7.2.3 IPv4尋址 221
7.2.4 IP地址分類 222
7.2.5 保留IP地址 224
7.2.6 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 226
7.2.7 子網劃分介紹 227
7.2.8 IPv4與IPv6 228
7.3 IP地址的分配、獲取和分層 230
7.3.1 獲取IP地址 230
7.3.2 靜態分配IP地址 230
7.3.3 地址解析協議 231
7.3.4 反向地址解析協議IP地址分配 233
7.3.5 自舉協議IP地址分配方法 234
7.3.6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IP地址分配方法 235
7.3.7 地址解析時的問題 236
7.4 總結 237
7.5 關鍵術語 238
7.6 復習題 239
第8章 路由選擇基礎與子網 243
8.1 被路由/可路由協議與路由選擇協議 244
8.1.1 路由選擇概述 245
8.1.2 路由選擇與交換的比較 246
8.1.3 被路由與路由選擇的比較 248
8.1.4 路徑確定 250
8.1.5 路由選擇表 251
8.1.6 路由選擇算法和度量標准 252
8.1.7 內部路由選擇協議與外部路由選擇協議 253
8.1.8 路由選擇協議 254
8.1.9 IP是被路由協議 256
8.1.10 分組在路由器中的傳播和交換 257
8.1.11 無連接與面向連接網絡服務的比較 258
8.1.12 IP分組的剖析 259
8.2 子網劃分的機制 260
8.2.1 子網劃分介紹及原因 260
8.2.2 建立子網掩碼地址 262
8.2.3 創建子網 263
8.2.4 通過與運算計算駐留子網絡 264
8.3 總結 265
8.4 關鍵術語 266
8.5 復習題 268
第9章 TCP/IP傳輸層與應用層 271
9.1 理解TCP/IP傳輸層 271
9.1.1 流控制 272
9.1.2 會話的建立、維持和終止的概述 273
9.1.3 三次握手 273
9.2 滑動窗口 274
9.2.1 確認 275
9.2.2 TCP 276
9.2.3 UDP 276
9.2.4 TCP與UDP端口號 277
9.3 TCP/IP應用層 278
9.3.1 應用層介紹 278
9.3.2 域名系統(DNS) 280
9.3.3 FTP和TFTP 281
9.3.4 HTTP 281
9.3.5 SMTP 282
9.3.6 SNMP 282
9.3.7 Telnet 283
9.4 總結 283
9.5 關鍵術語 284
9.6 復習題 285
第二部分 路由器和路由選擇基礎
第10章 廣域網和路由器 291
10.1 廣域網的特征 291
10.1.1 廣域網設備 293
10.1.2 廣域網標准 293
10.1.3 廣域網連接的各種選擇 295
10.2 廣域網路由器 301
10.2.1 路由器的內部配置部件 302
10.2.2 路由器的外部連接 305
10.2.3 管理端口連接 305
10.2.4 廣域網中路由器的功能 306
10.2.5 實驗室廣域網模擬 308
10.3 總結 311
10.4 關鍵術語 312
10.5 復習題 313
第11章 路由器基礎 317
11.1 路由器啟動順序和Setup模式 317
11.1.1 路由器啟動順序 318
11.1.2 系統配置對話 318
11.1.3 設置全局參數 319
11.1.4 路由器的LED指示器 321
11.1.5 路由器初始啟動時的輸出 322
11.2 建立一個超級終端會話 323
11.3 登錄進入路由器 324
11.3.1 鍵盤幫助 325
11.3.2 路由器的幫助功能 328
11.4 Cisco IOS軟件的編輯命令 329
11.5 路由器命令歷史 330
11.6 Cisco IOS軟件基礎 331
11.6.1 Cisco IOS軟件的運行 331
11.6.2 Cisco IOS軟件的功能 331
11.6.3 show version命令 332
11.6.4 路由器用戶界面 333
11.6.5 路由器用戶界面和各種模式 333
11.7 對 Cisco IOS軟件進行故障排除 334
11.8 總結 335
11.9 關鍵術語 336
11.10 復習題 337
第12章 路由器配置 341
12.1 命令行用戶界面的命令模式 341
12.1.1 用戶模式命令列表 342
12.1.2 特權模式命令列表 342
12.1.3 路由器的配置模式 344
12.1.4 路由器的啟動模式 345
12.2 配置路由器的名稱 346
12.3 配置並保護路由器的口令 346
12.4 研究show命令 347
12.5 配置串行接口 349
12.6 配置以太網接口 350
12.7 執行路由器變更 350
12.8 結束配置 351
12.8.1 配置標准的重要性 351
12.8.2 提供接口描述 351
12.8.3 配置接口描述信息 351
12.8.4 登錄橫幅 352
12.8.5 配置當日消息 352
12.8.6 主機名解析 353
12.8.7 配置信息的備份和文檔說明 354
12.9 口令恢復 354
12.9.1 口令恢復概述 355
12.9.2 口令恢復技術1 355
12.9.3 口令恢復技術2 356
12.10 總結 358
12.11 關鍵術語 359
12.12 復習題 360
第13章 鄰居和遠程設備的學習 363
13.1 CDP介紹 363
13.1.1 通過CDP獲得信息 364
13.1.2 顯示CDP的鄰居 364
13.1.3 執行、監控和維護CDP信息 365
13.1.4 創建環境的網絡映像 366
13.1.5 禁用CDP和CDP故障排除 367
13.2 獲取遠程設備的信息 367
13.2.1 遠程登錄(Telnet) 367
13.2.2 其他的連通性測試 369
13.3 總結 373
13.4 關鍵術語 374
13.5 復習題 375
第14章 管理Cisco IOS軟件 377
14.1 路由器加電/啟動順序的階段 377
14.2 定位和加載Cisco IOS軟件 378
14.2.1 使用boot system命令 378
14.2.2 配置寄存器的值 380
14.2.3 顯示當前運行的Cisco IOS軟件版本 380
14.3 管理Cisco IOS軟件映像 381
14.3.1 Cisco IOS軟件命名規則 382
14.3.2 使用TFTP管理配置文件 383
14.3.3 使用超級終端管理配置文件 385
14.3.4 使用TFTP管理Cisco IOS軟件映像 386
14.3.5 使用ROMmon管理Cisco IOS軟件映像 387
14.3.6 檢驗文件系統 391
14.4 總結 392
14.5 關鍵術語 393
14.6 復習題 394
第15章 路由選擇和路由選擇協議 397
15.1 路由選擇基礎 397
15.1.1 路由器如何為分組從源端到目的端選擇路由 398
15.1.2 網絡和主機尋址 398
15.1.3 路徑選擇和分組交換 398
15.1.4 被路由協議與路由選擇協議 399
15.1.5 網絡層協議操作 400
15.1.6 多協議路由選擇 400
15.2 靜態路由選擇 400
15.2.1 靜態路由與動態路由 400
15.2.2 靜態路由的目的 400
15.2.3 靜態路由的操作 401
15.2.4 配置靜態路由 402
15.2.5 如何使用默認路由 403
15.2.6 配置默認路由轉發 403
15.2.7 檢驗靜態路由的配置 404
15.2.8 靜態路由配置的故障排除 405
15.3 動態路由選擇概述 405
15.3.1 路由選擇協議例子 406
15.3.2 路由選擇協議和自治系統的目的 406
15.3.3 動態路由選擇操作 407
15.3.4 如何用多種度量標准來確定網絡路徑的距離 407
15.4 識別路由選擇協議的種類 407
15.4.1 距離矢量路由選擇協議特性 408
15.4.2 鏈路狀態路由選擇基礎 409
15.4.3 混合路由選擇協議特性 411
15.5 配置路由器使用路由選擇協議 411
15.6 自治系統和IGP與EGP 412
15.7 總結 412
15.8 關鍵術語 413
15.9 復習題 414
第16章 距離矢量路由選擇協議 417
16.1 初始路由器配置 417
16.2 距離矢量路由選擇 418
16.2.1 通過距離矢量協議維護路由選擇信息 418
16.2.2 多路徑上的負載均衡 418
16.2.3 如何在距離矢量中產生路由選擇環路 419
16.2.4 定義一個最大值來防止計數到無窮大 420
16.2.5 通過水平分割消除路由選擇環路 421
16.2.6 路由中毒 421
16.2.7 用觸發更新避免路由選擇環路 422
16.2.8 用抑制定時器防止路由選擇環路 422
16.2.9 防止通過接口發布路由選擇更新 423
16.3 檢查路由選擇表 423
16.3.1 show ip route命令 424
16.3.2 確定最後的可用網關 424
16.3.3 確定路由的源和目的 425
16.3.4 確定從源到目的的第2層和第3層地址 425
16.3.5 確定路由的管理距離 425
16.3.6 確定路由的度量標准 426
16.3.7 確定路由的下一跳 426
16.3.8 確定最近的路由更新 427
16.3.9 注意到達目的的多條路徑 428
16.4 RIP的特性 428
16.4.1 在IP網絡中啟動RIP 429
16.4.2 使用ip classless命令 430
16.4.3 常見的RIP配置問題 430
16.4.4 檢驗RIP的配置 432
16.4.5 RIP的故障排除 433
16.4.6 RIP的負載均衡 435
16.4.7 結合靜態路由和RIP 436
16.5 IGRP 437
16.5.1 IGRP特性 438
16.5.2 IGRP度量標准 438
16.5.3 內部、系統和外部IGRP路由 439
16.5.4 IGRP的穩定特性 440
16.5.5 配置IGRP 441
16.5.6 檢驗IGRP的配置 441
16.5.7 IGRP的故障排除 443
16.6 總結 444
16.7 關鍵術語 446
16.8 復習題 447
第17章 TCP/IP差錯消息和控制消息 451
17.1 IP協議在差錯控制中的功能和角色 451
17.2 ICMP 452
17.2.1 ICMP消息傳送 452
17.2.2 差錯報告與差錯糾正 452
17.2.3 不可達網絡 453
17.2.4 用 ping 測試目的網絡的可達性 454
17.2.5 檢測超長的路由 456
17.2.6 ICMP消息格式:回應消息 456
17.2.7 ICMP消息格式:目的不可達消息 457
17.2.8 其他差錯報告 458
17.3 TCP/IP協議集控制消息 458
17.3.1 ICMP重定向/改變請求 458
17.3.2 時鐘同步和傳送時間估計 459
17.3.3 信息請求和應答消息的格式 460
17.3.4 地址掩碼請求 460
17.3.5 路由器發現消息 461
17.3.6 路由器懇求消息 462
17.4 擁塞和流控消息 462
17.5 總結 462
17.6 關鍵術語 464
17.7 復習題 465
第18章 基本路由器故障處理 467
18.1 網絡測試介紹 467
18.1.1 故障排除的結構化方法 468
18.1.2 OSI各層的測試 469
18.1.3 使用指示燈排除第1層的故障 469
18.1.4 使用show interface命令排除第2層的故障 470
18.1.5 使用ping命令排除第3層的故障 470
18.1.6 使用traceroute排除第3層的故障 472
18.1.7 使用Telnet處理第7層的故障 472
18.2 使用show interface 和 show interfaces命令處理路由器的故障問題 473
18.3 使用show cdp neighbors 命令處理路由器的故障問題 475
18.4 使用show ip route 和 show ip protocols命令處理路由器的故障問題 476
18.5 使用show controllers serial命令處理路由器的故障問題 478
18.6 debug介紹 479
18.7 總結 481
18.8 關鍵術語 482
18.9 復習題 483
第19章 深入理解TCP 485
19.1 TCP/IP協議集 485
19.1.1 TCP/IP協議棧與應用層 486
19.1.2 TCP/IP協議棧與傳輸層 487
19.1.3 TCP和UDP分段格式 488
19.1.4 TCP運作 489
19.1.5 三次握手 489
19.1.6 同步中的拒絕服務攻擊 490
19.1.7 窗口技術和窗口大小 490
19.1.8 序列號 491
19.1.9 正確的ACK 491
19.1.10 UDP運作 492
19.2 傳輸層端口綜述 492
19.2.1 主機之間的多會話 492
19.2.2 服務端口號 494
19.2.3 客戶端口號 494
19.2.4 端口編號和知名的端口號 494
19.2.5 主機之間的多會話例子 495
19.2.6 比較MAC地址、IP地址和端口號 495
19.3 TCP/IP與Internet層 495
19.3.1 ARP如何工作 496
19.4 總結 496
19.5 關鍵術語 497
19.6 復習題 498
第20章 訪問控制列表 501
20.1 ACL概述 501
20.2 為什麼建立ACL 502
20.3 創建 ACL:為什麼順序至關重要 503
20.4 使用ACL 503
20.5 ACL如何工作 503
20.6 ACL配置任務 505
20.7 為每個ACL分配惟一的編號 505
20.8 使用通配符掩碼位 506
20.8.1 使用通配符any 507
20.8.2 使用通配符host 507
20.9 標准訪問控制列表 508
20.10 擴展訪問控制列表 510
20.10.1 為ICMP配置擴展ACL 512
20.10.2 為IGMP配置擴展ACL 513
20.10.3 為TCP配置擴展ACL 513
20.10.4 為UDP配置擴展ACL 513
20.10.5 默認狀態下的擴展ACL 513
20.11 命名訪問控制列表 514
20.12 放置ACL 516
20.13 防火牆 517
20.13.1 帶防火牆的ACL 518
20.14 限制虛擬終端訪問 518
20.15 驗證訪問控制列表 519
20.16 總結 519
20.17 關鍵術語 521
20.18 復習題 522
第三部分 附錄
附錄A 527
附錄B 587
附錄C 589
第三、四學期目錄
第一部分 網絡技術基礎
第1章 網絡技術入門 3
1.1 Internet連接的基本原理 3
1.2 PC的基礎知識 4
1.2.1 電子器件 4
1.2.2 PC組件 5
1.2.3 主板上的組件 6
1.2.4 桌面型計算機與筆記本電腦的比較 7
1.2.5 網絡接口卡 7
1.2.6 網卡和調制解調器的安裝 7
1.3 高速撥號連接概述 8
1.4 TCP/IP配置 9
1.5 用Ping測試連通性 9
1.6 Web浏覽器和插件 10
1.7 其他常用的計算機應用程序 11
1.8 二進制數 11
1.8.1 數據的二進制表示 11
1.9 比特、字節和度量單位 11
1.9.1 十進制 13
1.9.2 二進制 13
1.9.3 十六進制 14
1.9.4 十進制數到二進制數轉換 14
1.9.5 二進制到十進制的轉換 15
1.9.6 十六進制數和二進制數轉換 16
1.9.7 32比特二進制數的四字節點分十進制數表示 17
1.9.8 布爾邏輯 18
1.9.9 IP地址和子網掩碼 18
1.10 總結 19
1.11 關鍵術語 20
1.12 復習題 23
第2章 網絡技術基礎 25
2.1 網絡術語 26
2.1.1 數據網絡 26
2.1.2 計算機網絡的歷史 28
2.1.3 網絡協議 29
2.1.4 局域網(LAN) 29
2.1.5 廣域網(WAN) 30
2.1.6 城域網(MAN) 31
2.1.7 局域網中的專用網絡 31
2.1.8 虛擬專用網 33
2.2 數字帶寬 34
2.2.1 帶寬的重要性 35
2.3 數字帶寬的形象化類比 35
2.3.1 數字帶寬的度量 36
2.3.2 帶寬的限制 36
2.3.3 數據吞吐量 37
2.3.4 數據傳輸計算 38
2.3.5 數字帶寬與模擬帶寬的對比 38
2.4 網絡模型 39
2.4.1 利用分層在大量的數據中分析問題 39
2.4.2 利用分層來描述數據通信 40
2.4.3 OSI參考模型 40
2.4.4 OSI各層及其功能 41
2.4.5 對等層通信 42
2.4.6 DoD(TCP/IP)模型 43
2.4.7 封裝過程的細節 43
2.4.8 網絡設備 45
2.4.9 中繼器 46
2.4.10 集線器 46
2.4.11 網絡接口卡 47
2.4.12 網橋 47
2.4.13 第2層交換機 48
2.4.14 路由器 49
2.4.15 語音、DSL、Cable Modem及光設備 49
2.4.16 安全設備 50
2.4.17 無線設備 51
2.5 網絡拓撲 52
2.5.1 總線型拓撲結構 53
2.5.2 星型和擴展星型拓撲 54
2.5.3 環型拓撲結構 54
2.5.4 樹型拓撲結構 55
2.5.5 全互連網狀和部分互連網狀拓撲 55
2.5.6 邏輯拓撲 56
2.6 總結 56
2.7 關鍵術語 58
2.8 復習題 61
第3章 網絡介質 67
3.1 電學基礎 67
3.1.1 原子和分子 68
3.1.2 物質的電屬性 68
3.2 電的測量 69
3.2.1 電壓 69
3.2.2 電流 70
3.2.3 瓦特 70
3.2.4 電阻和阻抗 70
3.2.5 電路 70
3.3 銅介質 71
3.3.1 美國線規 72
3.3.2 雙絞電纜 72
3.3.3 屏蔽雙絞電纜 72
3.3.4 非屏蔽雙絞電纜 73
3.3.5 同軸電纜 74
3.3.6 線纜規范和終結頭 75
3.4 光介質 77
3.4.1 電磁頻譜 77
3.4.2 光的傳播方式 78
3.4.3 反射定律 79
3.4.4 折射定律(斯奈爾定律) 79
3.4.5 全反射 80
3.4.6 光纜 80
3.4.7 多模光纖 82
3.4.8 單模光纖 82
3.4.9 線纜的設計 83
3.4.10 光纖網絡的其他組件 83
3.4.11 光標中的信號和噪聲 84
3.4.12 光纖的安裝、保護和測試 85
3.5 無線通信 87
3.5.1 無線數據通信 87
3.5.2 無線信號 88
3.5.3 無線頻段 89
3.5.4 擴頻技術 90
3.5.5 FHSS和DSSS 90
3.6 無線網絡 91
3.6.1 無線局域網組織和標准 91
3.6.2 無線設備和技術 91
3.6.3 無線局域網間如何通信 93
3.6.4 身份驗證和關聯 93
3.6.5 無線電波/微波頻譜 94
3.6.6 無線局域網上的信號和噪聲 94
3.6.7 無線安全 95
3.6.8 WEP 95
3.6.9 VPN、EAP和LEAP 95
3.7 總結 96
3.8 關鍵術語 98
3.9 復習題 100
第4章 線纜測試及局域網、廣域網布線 103
4.1 學習基於頻率線纜測試所需的背景知識 103
4.1.1 波 103
4.1.2 正弦波和方波 104
4.1.3 指數和對數 105
4.1.4 分貝 105
4.2 從時間和頻率觀察信號 106
4.3 時間和頻率上的噪聲 106
4.4 模擬帶寬與數字帶寬 107
4.5 網絡介質上的信號和噪聲 108
4.5.1 銅纜和光纜的信號傳輸 108
4.5.2 銅介質上的衰減和插入損耗 110
4.5.3 銅介質上的噪聲源 110
4.5.4 線纜測試標准 112
4.6 其他測試參數 113
4.6.1 時基參數 114
4.6.2 光纜測試 114
4.6.3 一項新的布線標准 115
4.7 局域網布線 115
4.7.1 局域網的物理層 115
4.7.2 園區內的以太網 116
4.7.3 以太網介質和接頭的要求 117
4.7.4 連接介質 118
4.7.5 UTP實現 119
4.8 局域網連接設備 121
4.8.1 中繼器 121
4.8.2 集線器 122
4.8.3 網橋 122
4.8.4 交換機 123
4.8.5 無線網絡介質 124
4.8.6 主機的局域網連接:網卡和接口 126
4.9 工作站和服務器 126
4.9.1 對等網絡 127
4.9.2 客戶/服務器網絡 127
4.10 廣域網布線 129
4.10.1 廣域網的物理層 129
4.10.2 廣域網串行連接 130
4.10.3 路由器與串行連接 131
4.10.4 路由器與ISDN BRI連接 132
4.10.5 路由器與DSL連接 133
4.10.6 路由器與有線電視電纜的連接 134
4.10.7 建立控制台連接 134
4.11 總結 135
4.12 關鍵術語 137
4.13 復習題 139
第5章 以太網基礎 141
5.1 以太網發展歷史 142
5.1.1 以太網介紹 142
5.1.2 IEEE 以太網命名規則 143
5.1.3 IEEE 802.3/以太網和 OSI模型 144
5.1.4 MAC 尋址 145
5.1.5 成幀的基本內容 145
5.1.6 以太網幀結構 147
5.1.7 以太網幀字段 148
5.2 以太網工作原理 149
5.2.1 介質訪問控制 150
5.2.2 以太網 MAC 150
5.2.3 單工、半雙工、全雙工的操作 152
5.2.4 以太網定時 152
5.2.5 幀間間隔和和後退 154
5.2.6 差錯處理 155
5.2.7 沖突和類型 156
5.2.8 以太網錯誤 158
5.2.9 以太網自動協商 160
5.2.10 鏈路建立和全/半雙工 162
5.3 沖突域和廣播域 163
5.3.1 直連網絡 163
5.3.2 非直連網絡 164
5.3.3 沖突和沖突域 164
5.3.4 分段 165
5.3.5 第2層廣播 166
5.3.6 廣播域 168
5.3.7 數據流介紹 169
5.3.8 網絡分段 170
5.4 總結 170
5.5 關鍵術語 172
5.6 復習題 174
第6章 以太網技術和以太網交換 177
6.1 10 Mbit/s和100 Mbit/s以太網 178
6.1.1 10 Mbit/s版本以太網 178
6.1.2 10BASE5 180
6.1.3 10BASE2 181
6.1.4 10BASE-T 182
6.1.5 10BASE-T體系結構 183
6.1.6 100BASE-TX 185
6.1.7 100BASE-FX 187
6.1.8 快速以太網體系結構 188
6.2 吉比特、10Gbit和未來的以太網 189
6.2.1 1000 Mbit/s版本的以太網(吉比特) 189
6.2.2 1000 BASE-T 190
6.2.3 1000 BASE-SX和1000 BASE-LX 192
6.2.4 吉比特以太網體系結構 194
6.2.5 10 Gbit/s版本的以太網 195
6.2.6 10 GbE介質、連接和體系結構 196
6.2.7 以太網的未來 198
6.3 以太網交換 199
6.3.1 第2層橋接 200
6.3.2 第2層交換 200
6.3.3 微分段 201
6.3.4 全雙工傳輸 201
6.3.5 等待時間 202
6.3.6 交換模式 202
6.3.7 生成樹協議的介紹 203
6.4 總結 205
6.5 關鍵術語 206
6.6 復習題 208
第7章 TCP/IP協議集和IP尋址 211
7.1 TCP/IP介紹 211
7.1.1 應用層 212
7.1.2 傳輸層 213
7.1.3 Internet 層 214
7.1.4 網絡訪問層 215
7.1.5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比較 215
7.1.6 Internet 體系結構 216
7.2 IP地址 217
7.2.1 32位點分十進制IP地址 218
7.2.2 十進制和二進制轉換 219
7.2.3 IPv4尋址 221
7.2.4 IP地址分類 222
7.2.5 保留IP地址 224
7.2.6 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 226
7.2.7 子網劃分介紹 227
7.2.8 IPv4與IPv6 228
7.3 IP地址的分配、獲取和分層 230
7.3.1 獲取IP地址 230
7.3.2 靜態分配IP地址 230
7.3.3 地址解析協議 231
7.3.4 反向地址解析協議IP地址分配 233
7.3.5 自舉協議IP地址分配方法 234
7.3.6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IP地址分配方法 235
7.3.7 地址解析時的問題 236
7.4 總結 237
7.5 關鍵術語 238
7.6 復習題 239
第8章 路由選擇基礎與子網 243
8.1 被路由/可路由協議與路由選擇協議 244
8.1.1 路由選擇概述 245
8.1.2 路由選擇與交換的比較 246
8.1.3 被路由與路由選擇的比較 248
8.1.4 路徑確定 250
8.1.5 路由選擇表 251
8.1.6 路由選擇算法和度量標准 252
8.1.7 內部路由選擇協議與外部路由選擇協議 253
8.1.8 路由選擇協議 254
8.1.9 IP是被路由協議 256
8.1.10 分組在路由器中的傳播和交換 257
8.1.11 無連接與面向連接網絡服務的比較 258
8.1.12 IP分組的剖析 259
8.2 子網劃分的機制 260
8.2.1 子網劃分介紹及原因 260
8.2.2 建立子網掩碼地址 262
8.2.3 創建子網 263
8.2.4 通過與運算計算駐留子網絡 264
8.3 總結 265
8.4 關鍵術語 266
8.5 復習題 268
第9章 TCP/IP傳輸層與應用層 271
9.1 理解TCP/IP傳輸層 271
9.1.1 流控制 272
9.1.2 會話的建立、維持和終止的概述 273
9.1.3 三次握手 273
9.2 滑動窗口 274
9.2.1 確認 275
9.2.2 TCP 276
9.2.3 UDP 276
9.2.4 TCP與UDP端口號 277
9.3 TCP/IP應用層 278
9.3.1 應用層介紹 278
9.3.2 域名系統(DNS) 280
9.3.3 FTP和TFTP 281
9.3.4 HTTP 281
9.3.5 SMTP 282
9.3.6 SNMP 282
9.3.7 Telnet 283
9.4 總結 283
9.5 關鍵術語 284
9.6 復習題 285
第二部分 路由器和路由選擇基礎
第10章 廣域網和路由器 291
10.1 廣域網的特征 291
10.1.1 廣域網設備 293
10.1.2 廣域網標准 293
10.1.3 廣域網連接的各種選擇 295
10.2 廣域網路由器 301
10.2.1 路由器的內部配置部件 302
10.2.2 路由器的外部連接 305
10.2.3 管理端口連接 305
10.2.4 廣域網中路由器的功能 306
10.2.5 實驗室廣域網模擬 308
10.3 總結 311
10.4 關鍵術語 312
10.5 復習題 313
第11章 路由器基礎 317
11.1 路由器啟動順序和Setup模式 317
11.1.1 路由器啟動順序 318
11.1.2 系統配置對話 318
11.1.3 設置全局參數 319
11.1.4 路由器的LED指示器 321
11.1.5 路由器初始啟動時的輸出 322
11.2 建立一個超級終端會話 323
11.3 登錄進入路由器 324
11.3.1 鍵盤幫助 325
11.3.2 路由器的幫助功能 328
11.4 Cisco IOS軟件的編輯命令 329
11.5 路由器命令歷史 330
11.6 Cisco IOS軟件基礎 331
11.6.1 Cisco IOS軟件的運行 331
11.6.2 Cisco IOS軟件的功能 331
11.6.3 show version命令 332
11.6.4 路由器用戶界面 333
11.6.5 路由器用戶界面和各種模式 333
11.7 對 Cisco IOS軟件進行故障排除 334
11.8 總結 335
11.9 關鍵術語 336
11.10 復習題 337
第12章 路由器配置 341
12.1 命令行用戶界面的命令模式 341
12.1.1 用戶模式命令列表 342
12.1.2 特權模式命令列表 342
12.1.3 路由器的配置模式 344
12.1.4 路由器的啟動模式 345
12.2 配置路由器的名稱 346
12.3 配置並保護路由器的口令 346
12.4 研究show命令 347
12.5 配置串行接口 349
12.6 配置以太網接口 350
12.7 執行路由器變更 350
12.8 結束配置 351
12.8.1 配置標准的重要性 351
12.8.2 提供接口描述 351
12.8.3 配置接口描述信息 351
12.8.4 登錄橫幅 352
12.8.5 配置當日消息 352
12.8.6 主機名解析 353
12.8.7 配置信息的備份和文檔說明 354
12.9 口令恢復 354
12.9.1 口令恢復概述 355
12.9.2 口令恢復技術1 355
12.9.3 口令恢復技術2 356
12.10 總結 358
12.11 關鍵術語 359
12.12 復習題 360
第13章 鄰居和遠程設備的學習 363
13.1 CDP介紹 363
13.1.1 通過CDP獲得信息 364
13.1.2 顯示CDP的鄰居 364
13.1.3 執行、監控和維護CDP信息 365
13.1.4 創建環境的網絡映像 366
13.1.5 禁用CDP和CDP故障排除 367
13.2 獲取遠程設備的信息 367
13.2.1 遠程登錄(Telnet) 367
13.2.2 其他的連通性測試 369
13.3 總結 373
13.4 關鍵術語 374
13.5 復習題 375
第14章 管理Cisco IOS軟件 377
14.1 路由器加電/啟動順序的階段 377
14.2 定位和加載Cisco IOS軟件 378
14.2.1 使用boot system命令 378
14.2.2 配置寄存器的值 380
14.2.3 顯示當前運行的Cisco IOS軟件版本 380
14.3 管理Cisco IOS軟件映像 381
14.3.1 Cisco IOS軟件命名規則 382
14.3.2 使用TFTP管理配置文件 383
14.3.3 使用超級終端管理配置文件 385
14.3.4 使用TFTP管理Cisco IOS軟件映像 386
14.3.5 使用ROMmon管理Cisco IOS軟件映像 387
14.3.6 檢驗文件系統 391
14.4 總結 392
14.5 關鍵術語 393
14.6 復習題 394
第15章 路由選擇和路由選擇協議 397
15.1 路由選擇基礎 397
15.1.1 路由器如何為分組從源端到目的端選擇路由 398
15.1.2 網絡和主機尋址 398
15.1.3 路徑選擇和分組交換 398
15.1.4 被路由協議與路由選擇協議 399
15.1.5 網絡層協議操作 400
15.1.6 多協議路由選擇 400
15.2 靜態路由選擇 400
15.2.1 靜態路由與動態路由 400
15.2.2 靜態路由的目的 400
15.2.3 靜態路由的操作 401
15.2.4 配置靜態路由 402
15.2.5 如何使用默認路由 403
15.2.6 配置默認路由轉發 403
15.2.7 檢驗靜態路由的配置 404
15.2.8 靜態路由配置的故障排除 405
15.3 動態路由選擇概述 405
15.3.1 路由選擇協議例子 406
15.3.2 路由選擇協議和自治系統的目的 406
15.3.3 動態路由選擇操作 407
15.3.4 如何用多種度量標准來確定網絡路徑的距離 407
15.4 識別路由選擇協議的種類 407
15.4.1 距離矢量路由選擇協議特性 408
15.4.2 鏈路狀態路由選擇基礎 409
15.4.3 混合路由選擇協議特性 411
15.5 配置路由器使用路由選擇協議 411
15.6 自治系統和IGP與EGP 412
15.7 總結 412
15.8 關鍵術語 413
15.9 復習題 414
第16章 距離矢量路由選擇協議 417
16.1 初始路由器配置 417
16.2 距離矢量路由選擇 418
16.2.1 通過距離矢量協議維護路由選擇信息 418
16.2.2 多路徑上的負載均衡 418
16.2.3 如何在距離矢量中產生路由選擇環路 419
16.2.4 定義一個最大值來防止計數到無窮大 420
16.2.5 通過水平分割消除路由選擇環路 421
16.2.6 路由中毒 421
16.2.7 用觸發更新避免路由選擇環路 422
16.2.8 用抑制定時器防止路由選擇環路 422
16.2.9 防止通過接口發布路由選擇更新 423
16.3 檢查路由選擇表 423
16.3.1 show ip route命令 424
16.3.2 確定最後的可用網關 424
16.3.3 確定路由的源和目的 425
16.3.4 確定從源到目的的第2層和第3層地址 425
16.3.5 確定路由的管理距離 425
16.3.6 確定路由的度量標准 426
16.3.7 確定路由的下一跳 426
16.3.8 確定最近的路由更新 427
16.3.9 注意到達目的的多條路徑 428
16.4 RIP的特性 428
16.4.1 在IP網絡中啟動RIP 429
16.4.2 使用ip classless命令 430
16.4.3 常見的RIP配置問題 430
16.4.4 檢驗RIP的配置 432
16.4.5 RIP的故障排除 433
16.4.6 RIP的負載均衡 435
16.4.7 結合靜態路由和RIP 436
16.5 IGRP 437
16.5.1 IGRP特性 438
16.5.2 IGRP度量標准 438
16.5.3 內部、系統和外部IGRP路由 439
16.5.4 IGRP的穩定特性 440
16.5.5 配置IGRP 441
16.5.6 檢驗IGRP的配置 441
16.5.7 IGRP的故障排除 443
16.6 總結 444
16.7 關鍵術語 446
16.8 復習題 447
第17章 TCP/IP差錯消息和控制消息 451
17.1 IP協議在差錯控制中的功能和角色 451
17.2 ICMP 452
17.2.1 ICMP消息傳送 452
17.2.2 差錯報告與差錯糾正 452
17.2.3 不可達網絡 453
17.2.4 用 ping 測試目的網絡的可達性 454
17.2.5 檢測超長的路由 456
17.2.6 ICMP消息格式:回應消息 456
17.2.7 ICMP消息格式:目的不可達消息 457
17.2.8 其他差錯報告 458
17.3 TCP/IP協議集控制消息 458
17.3.1 ICMP重定向/改變請求 458
17.3.2 時鐘同步和傳送時間估計 459
17.3.3 信息請求和應答消息的格式 460
17.3.4 地址掩碼請求 460
17.3.5 路由器發現消息 461
17.3.6 路由器懇求消息 462
17.4 擁塞和流控消息 462
17.5 總結 462
17.6 關鍵術語 464
17.7 復習題 465
第18章 基本路由器故障處理 467
18.1 網絡測試介紹 467
18.1.1 故障排除的結構化方法 468
18.1.2 OSI各層的測試 469
18.1.3 使用指示燈排除第1層的故障 469
18.1.4 使用show interface命令排除第2層的故障 470
18.1.5 使用ping命令排除第3層的故障 470
18.1.6 使用traceroute排除第3層的故障 472
18.1.7 使用Telnet處理第7層的故障 472
18.2 使用show interface 和 show interfaces命令處理路由器的故障問題 473
18.3 使用show cdp neighbors 命令處理路由器的故障問題 475
18.4 使用show ip route 和 show ip protocols命令處理路由器的故障問題 476
18.5 使用show controllers serial命令處理路由器的故障問題 478
18.6 debug介紹 479
18.7 總結 481
18.8 關鍵術語 482
18.9 復習題 483
第19章 深入理解TCP 485
19.1 TCP/IP協議集 485
19.1.1 TCP/IP協議棧與應用層 486
19.1.2 TCP/IP協議棧與傳輸層 487
19.1.3 TCP和UDP分段格式 488
19.1.4 TCP運作 489
19.1.5 三次握手 489
19.1.6 同步中的拒絕服務攻擊 490
19.1.7 窗口技術和窗口大小 490
19.1.8 序列號 491
19.1.9 正確的ACK 491
19.1.10 UDP運作 492
19.2 傳輸層端口綜述 492
19.2.1 主機之間的多會話 492
19.2.2 服務端口號 494
19.2.3 客戶端口號 494
19.2.4 端口編號和知名的端口號 494
19.2.5 主機之間的多會話例子 495
19.2.6 比較MAC地址、IP地址和端口號 495
19.3 TCP/IP與Internet層 495
19.3.1 ARP如何工作 496
19.4 總結 496
19.5 關鍵術語 497
19.6 復習題 498
第20章 訪問控制列表 501
20.1 ACL概述 501
20.2 為什麼建立ACL 502
20.3 創建 ACL:為什麼順序至關重要 503
20.4 使用ACL 503
20.5 ACL如何工作 503
20.6 ACL配置任務 505
20.7 為每個ACL分配惟一的編號 505
20.8 使用通配符掩碼位 506
20.8.1 使用通配符any 507
20.8.2 使用通配符host 507
20.9 標准訪問控制列表 508
20.10 擴展訪問控制列表 510
20.10.1 為ICMP配置擴展ACL 512
20.10.2 為IGMP配置擴展ACL 513
20.10.3 為TCP配置擴展ACL 513
20.10.4 為UDP配置擴展ACL 513
20.10.5 默認狀態下的擴展ACL 513
20.11 命名訪問控制列表 514
20.12 放置ACL 516
20.13 防火牆 517
20.13.1 帶防火牆的ACL 518
20.14 限制虛擬終端訪問 518
20.15 驗證訪問控制列表 519
20.16 總結 519
20.17 關鍵術語 521
20.18 復習題 522
第三部分 附錄
附錄A 527
附錄B 587
附錄C 589 
相關資源: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收集於互聯網,本站不承擔任何由於內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爭議和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相關內容,謝謝合作! 聯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電驢下載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