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d2k.online]下載基地為您提供軟件、遊戲、圖書、教育等各種資源的ED2K電驢共享下載和MAGNET磁力鏈接下載。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圖書資源 軟件資源 游戲資源 教育資源 其他資源
 電驢下載基地 >> 图书资源 >> 人文社科 >> 《美國老牌電視新聞節目60分鍾時事雜志》(60 minutes)2005年存檔更新中[TVRip]
《美國老牌電視新聞節目60分鍾時事雜志》(60 minutes)2005年存檔更新中[TVRip]
下載分級 图书资源
資源類別 人文社科
發布時間 2017/7/18
大       小 -
《美國老牌電視新聞節目60分鍾時事雜志》(60 minutes)2005年存檔更新中[TVRip] 簡介: 中文名: 美國老牌電視新聞節目60分鍾時事雜志英文名: 60 minutes資源格式: TVRip版本: 2005年存檔更新中發行時間: 2005年主持人: Ed Bradley Steve Kroft Lara Logan Scott Pelley Dan Rather Morley Safer Bob Simon Lesley Stahl Mike Wallace Andy Roon
電驢資源下載/磁力鏈接資源下載:
全選
"《美國老牌電視新聞節目60分鍾時事雜志》(60 minutes)2005年存檔更新中[TVRip]"介紹
中文名: 美國老牌電視新聞節目60分鍾時事雜志英文名: 60 minutes資源格式: TVRip版本: 2005年存檔更新中發行時間: 2005年主持人: Ed Bradley
Steve Kroft
Lara Logan
Scott Pelley
Dan Rather
Morley Safer
Bob Simon
Lesley Stahl
Mike Wallace
Andy Rooney
Jeffrey Fager
Don Hewitt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簡介:
《60分鍾時事雜志》官方介紹
《60分鍾時事雜志》是美國CBS電視台的電視新聞節目,主要內容有事件調查、人物訪談、特別節目、人物概評等,今年已經38歲了。
《60分鍾時事雜志》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電視節目,曾5次榮獲電視排行榜第一名,能夠獲此殊榮的隻有情景喜劇《全家福》(All in the Family)和《天才老爹》(Cosby Show)。它曾創記錄的連續23季高居尼爾森電視節目排行榜Top 10(前十名),令其他電視節目難以望其項背。它目前仍高居尼爾森電視節目排行榜Top 20 (前二十名)。在剛剛結束的04-05年度,它在電視新聞類節目中排名第一。
《60分鍾時事雜志》由唐·休伊特 (Don Hewitt)創建於1968年,同年9月24日CBS首播,現在的制片人是傑夫·費格 (Jeff Fager)。
《60分鍾時事雜志》迄今共78次獲得艾美獎( Emmy Awards),比其他任何新聞節目都要多。2003年9月艾美獎授予唐·休伊特及所有制片人“終身成就獎”。該節目基本上囊括了所有電視新聞節目類的獎項,其中11次被電視花生人獎 (Peabody Awards)授予“傑出電視節目”。
據尼爾森公司統計,04-05年度,每周日晚平均有1400萬觀衆收看該節目。節目平均家庭收視率是9.2,觀衆占有率15%。(The program posted an average household rating of 9.2 with a 15 share.)
《60分鍾時事雜志》2006年下載:http://bbs.VeryCD.com/topics/265974/
主持人玉照
Mike Wallace
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邁克 華萊士,曾經采訪過鄧爺爺和江爺爺。1968年9月24日開始職業生涯,37載留下無數經典。
Dan Rather
962年加入CBS新聞部,久經風霜,老而彌堅,見過很多大場面。
Morley Safer
1970年12月成爲節目記者,36年的老兵
Ed Bradley
1981年入行,25朝元老,也主持特別新聞節目
Steve Kroft
1989年5月加入節目組,9月登台,一晃17年了。
Lesley Stahl --------人稱CBS的“倪萍姐姐”
1991年3月加入,15載年華老去,依稀可見當年風采。
Andy Rooney------老頑童,智慧老人
幾十年來,他的幽默段子都是節目的注冊商標
Bob Simon
國際新聞方面最負盛名的記者,1996年正式加入
Scott Pelley
從03年開始爲節目撰寫腳本
Lara Logan------罕見的MM,比較養眼,防止審美疲勞
來自CBS新聞部倫敦分站,富有經驗的國際新聞記者。
Jeffrey Fager
2004年6月接任的節目制片人
Don Hewitt------前節目制片人
這裏他資格最老,工齡50年,夠退休兩回了。
一代偉人,對電視事業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小聲說一句---人還在呢。
真實截圖
每期開場嘀嗒嘀嗒的秒表
主持人亮相,自我介紹
60分鍾節目官方網址:
http://www.cbsnews.com/sections/60minutes/main3415.shtml
內有每期節目的英文對白,並可在線觀看視頻,絕對是學習英語的好幫手
《60分鍾時事雜志》在美國播出時間是周日晚7點。周四晚10點在香港亞洲電視國際台播出,有中文字幕,廣東地區觀衆可直接收看。
轉自國外BT。
文件編碼信息:
文件大小 : 349 MB 時間長度 : 44分鍾
視頻: XviD編碼 碼率 995 Kbps 分辨率544x416 畫面比例4:3 幀率29.97 Fps
音頻: MP3編碼 碼率 97 Kbps 立體聲 采樣率 44 KHz
《60分鍾》詳細介紹
《60分鍾》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主打的一檔電視新聞雜志欄目。欄目創辦於1968年9月,當時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欄目形態,隻是在每周二晚間黃金時段和《CBS新聞小時》輪流播出。在創辦後的好幾年裏,這檔新聞節目並沒有引起多少反響,在美國尼爾森當時的收視調查中隻排在第51位。直到1975年,欄目調整了播出時間,固定在每周日晚間7:00至8:00段播出;也就在這一年,著名記者主持人丹•拉瑟加入《60分鍾》。
從這之後,欄目收視率竟逐漸上升到36%,而且在娛樂節目一統天下的競爭中連續23年名列美國聯播網黃金時段收視率的前10位,CBS的新聞欄目也在《60分鍾》這裏首次實現盈利。
說《60分鍾》,我們不一定知道,但提到美國著名電視記者邁克·華萊士,我們就一定還有印象。1986年,他在北京中南海獨家采訪了鄧小平;2000年,他再次到北京采訪江澤民。華萊士是《60分鍾》的創始人之一,在1968年整50周歲時,他出任《60分鍾》的記者和主持人。
憑借自己高人一等職業技巧和新聞敏感,還有另人崇敬的職業精神,他和《60分鍾》一起逐漸成爲美國甚至世界新聞界的楷模。除了鄧小平和江澤民,他還采訪過肯尼迪、約翰遜、尼克松、卡特和裏根等美國總統,采訪過卡斯特羅、阿拉法特、卡紮菲、阿薩德等世界各國領導人。如今的華萊士已經86歲了,卻還在爲《60分鍾》工作。
與其它新聞欄目不同的,《60分鍾》不設固定的欄目主持人,隻讓本期節目的出鏡記者在演播室做簡短述評。它的主持人都是記者,記者同時也是主持人,這是它的要求,也是它的特色。除了華萊士,它的記者主持人還有丹•拉瑟、哈裏•裏森納、莫利•塞弗、萊絲莉•斯塔爾和埃德•布萊德利等等。後來由於著名專欄作家安迪•魯尼的加盟,《60分鍾》開辟了專門的新聞評論版塊。
每期的《60分鍾》基本由3個獨立的新聞深度報道和1個新聞評論版塊組成,深度報道各13分鍾左右,評論版塊4分鍾左右,加上片頭導視、片花和廣告,總共60分鍾整。
《60分鍾》的欄目理念是通過深入挖掘,探討重大社會背景下的重大社會問題。所以在整體定位上,這是一檔嚴肅的新聞雜志欄目。因此欄目在選題上以政府行爲、社會事件、司法公正、人類災難、戰火紛爭等“硬新聞”爲主。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簡要讀解。
品格讀解。曾任《60分鍾》執行主編的菲利普·席弗勒總是自豪地說:“《60分鍾》是新聞品格的象征,是客觀立場的代表,爲這個欄目工作,我感到驕傲!”正是這種新聞職業品格和精神,支撐著《60分鍾》近半個世紀來的長盛不衰,凝聚著一大批尖端新聞從業人員。而他們的終極目標是“真相”。
可在2004年9月8日,《60分鍾》公開了幾份指向小布什的備忘錄,最後卻被證明這些備忘錄是假的;無論《60分鍾》是有意還是被利用,這種錯誤總是緻命的,欄目的新聞品格開始受到置疑。
敘事讀解。“今晚請看《60分鍾》的這些故事和安迪•魯尼的評論”,這是每期欄目的片頭主持人都要說的一句話,它用的是“故事”一詞。故事化的敘事方式是欄目收視率的重要支撐。具體表現在對情節的精心選取和挖掘,對矛盾沖突的捕捉和表現,對細節的抓取和提煉,對敘事節奏的把握和控制,還有就是以形象化的信息爲論據,避免說理。
語言讀解。與電影藝術化的影像語言不同,新聞的影像語言更多是一個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也正因此,新聞影像語言往往被輕視被忽視,國內的大多數新聞欄目在語言上就極不講究,認爲隻把信息傳達了就行。
《60分鍾》的影像語言卻總是那麽精緻純熟,他們首先關注用什麽樣的語言才能更好地傳達信息,如采訪時多用特寫;然後在機位變化、運動軌跡、色調運用、場景轉換、鏡頭剪接、聲畫組合、特技使用等各方面進行最佳配置,以達到最好的傳播和觀賞效果。而所有這些都是新聞職業素質的重要體現。
包裝讀解。統一而富有特色的形象識別系統是一檔電視欄目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60分鍾》顯然在這方面極爲成功,關鍵詞是“雜志”和“跑表”。
《60分鍾》是新聞雜志欄目,在包裝上乾脆也做成一本雜志的樣子;以“60分鍾”爲題,那乾脆就用跑表來標示這60分鍾的流逝。每周日7:00整,屏幕黑下,跑表滴滴答答的走動聲逐漸揚起,黑幕上出現白色方框,仿佛一本雜志的封面,然後在這個方框中出片題和片頭。之後雜志的標示一再出現在主持人身後的背景中;跑表的畫面則用來聯接各個版塊,分針的位置不斷變化。
直至最後雜志封面再次出現,跑表分針指向59分,封面中出現工作人員字幕,本期《60分鍾》至此結束。
-----------來源:現象網 作者:蕭狼
《60分鍾》:一幫老家夥整出的王牌節目
我對新聞的理解是:從未聽說過的故事。《60分鍾》所擅長的正是講述這樣的故事。———丹·休伊特(《60分鍾》執行主編)
1968年,已經身爲王牌電視節目制片人的丹·休伊特向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管理層遞交了一份報告,設想創辦一個黃金時段片長一小時的新聞節目。根據他的建議,節目將由三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是一個故事,由一個記者出鏡采訪,並串聯講述整個故事,而三個故事中間則穿插廣告,通過廣告來將不同風格品味的故事融合成一檔節目。用當年丹·休伊特的話來說,就是要讓觀衆既看到瑪麗蓮·夢露的衣櫥,又可以讓觀衆一窺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實驗室。要讓節目在保持一定嚴肅性的同時,又讓新聞具有娛樂性和可觀賞性。CBS管理層采納了丹·休伊特的設想,並從他提交的報告中摘取了“60分鍾”這個字眼作爲節目的名稱。美國電視新聞王牌欄目《60分鍾》由此誕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60分鍾》是由一群老人擔綱的欄目。1986年邁克·華萊士采訪鄧小平時,他已70歲。在他84歲的時候,他再次來到北京,那次是采訪江澤民,如今他依然是《60分鍾》的全職記者,他在《60分鍾》一乾就是三十多年;丹·拉瑟遞交辭呈引起軒然大波,其實他也已經是個73歲的老人了,他在《60分鍾》乾了24年;而執行主編丹·休伊特則從《60分鍾》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這裏工作,他的目標是“死在辦公桌上”。實際上,《60分鍾》欄目的成員,根本沒有那種二十幾歲剛剛大學畢業、沖勁十足的毛頭小夥,他們大多數的年齡都在35歲~45歲之間,在到這個欄目之前,他們都有過相當豐富的新聞從業經驗,都是非常出色的新聞記者,否則無法勝任這個欄目的工作,這幾乎已經是《60分鍾》的一種傳統。
當然,從從業人員的年齡結構上看一個新聞欄目,《60分鍾》真是有點老了。但,《60分鍾》老而彌堅!
世界上很少有哪一檔電視節目能夠像《60分鍾》這樣成功:連續播出36年,是美國新聞曆史上資曆最老、收視率最高的10個電視節目之一,連續22年高居收視率前10名,甚至5次成爲美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一直高踞美國轉播率最高的黃金時段。1999年,《60分鍾》甚至創下了同時在1423家電視台黃金時段轉播的紀錄。它還是美國電視節目中獲得美國電視最高獎———艾美獎(EmmyAwards)最多的節目之一,艾美獎的評委們認爲,《60分鍾》“用簡單而有效的方式深入了故事的核心,進入了人物內心,編排自由、富有活力,開創了一種新的節目樣式”。從很大程度上來說,《60分鍾》拓寬了新聞的視野,重新诠釋了新聞的本質。它的成功,不僅僅沖擊著新聞本身,使其成爲新聞業的旗幟,它更成爲客觀、公正、自由的新聞品質的象征。
《60分鍾》的成功絕非偶然。實際上,隨著美國社會的急速發展,美國觀衆自身對信息的渴求也日益增長,這就爲《60分鍾》準備了良好的社會資源和觀衆資源,而便攜式電子新聞采訪設備(ENG)的普遍應用不僅使得記者有了更多自主話語權,也將記者推到了與觀衆面對面的正前方,從而造就了衆多諸如邁克·華萊士、丹·拉瑟這樣的新聞大腕。同時,王牌主持人的推出與明星記者的塑造又成爲《60分鍾》笑傲江湖的重要法寶。但真正成就《60分鍾》的,是它對於真相的追求和它對故事的編排手法迎合了觀衆的收視期待,這二者共同保證了《60分鍾》在商業上的成功———在美國這樣一個商業化的社會,任何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必須首先建立在商業成功的基礎上。
真相是個難以界定的模糊概念,然而它卻是《60分鍾》成功的內核。制作人堅信,對於一檔像《60分鍾》這樣的調查性新聞節目,真相才是觀衆最想知道的,因此聲音對於觀衆來說甚至比畫面來得更重要,因爲觀衆可能並不介意畫面美不美。這樣對於采訪的問題和解說詞來說,就要力求準確和深入。雖然以年輕人的眼光會覺得《60分鍾》的節目風格看起來有點老派,也可能會覺得它有點保守,因爲他們通常無法從片子中看到快速切換的畫面,也不會有強烈的節奏。但是與時髦新鮮相比,真相更具有震撼力———《60分鍾》的片長比經常達到十比一甚至更高,即播出十分鍾的節目,它們的原始錄像材料會高達100分鍾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真相!
基於這樣的理念,《60分鍾》的記者甚至對自己節目的廣告贊助商也毫不留情。福特汽車公司曾經是節目的主要贊助商,但當《60分鍾》的記者發現該公司生産的一種油箱不符合安全標準之後,依然毫不猶豫地做了一期節目。節目播出之後,福特公司立即撤下廣告,但僅僅一個星期之後,他們的廣告就又回來了。針對奧迪汽車加速器,《60分鍾》也作過類似報道,結果奧迪公司也是先撤廣告,而後又重新投放廣告。在丹·休伊特看來,這些公司意識到,把他們的品牌同《60分鍾》這樣堅持新聞立場的節目聯系在一起的重要性和價值。
也正因爲此,業內有不少人士相信,《60分鍾》商業上的成功,首先表達的是一種新聞職業理念和信仰。擔任過節目執行主編的菲利普·席弗勒曾經不無自豪地說,《60分鍾》是新聞業的象征和代表客觀公正立場的偶像,“爲這個欄目工作,我感到驕傲!”相比較於追求真相這樣聽起來有點虛無的內在理念,《60分鍾》的節目形式是其成功的外在因素。究其本質而言,《60分鍾》就是在一個小時時間裏,向觀衆講述幾個精心挑選的小故事。丹·休伊特認爲,好故事的標準就是晚上播出的節目是第二天早上人們的話題。而在他看來,《60分鍾》成功的重要因素乃在於“我們故事的主角比我們會講故事。我們所做的隻是幫他或她講好故事。”
《60分鍾》走過了36年的曆史。經驗表明,它的對手不是其他同類型的電視新聞雜志,甚至也不是頗受批評的商業對節目的滲透和影響,而是那些將觀衆從電視機前拉走的事物,當人們更多的從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終端獲得信息的時候,電視這種非常霸道的傳播工具面臨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丹·拉瑟走了,《60分鍾》還會繼續找到同他一樣出色的電視人。可是觀衆走了,《60分鍾》該怎麽辦?
(經複旦大學新聞學院陸晔教授授權,本文部分引用了陸教授關於《60分鍾》的相關文章資料。)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張衛華
2005年9月之前的節目我會慢慢補齊,敬請耐心等待。
相關資源: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收集於互聯網,本站不承擔任何由於內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爭議和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相關內容,謝謝合作! 聯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電驢下載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